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钱德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红树林卫士
作者:李琰之  文章来源:东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2 12:27: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志愿者们在红树林保护区中劳作

  钱德祥是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组组长,他和环保志愿组的队员们已经守护了泉州那片红树林9年。钱德祥从当初一个略瘦、青涩的青年变成现在身材有点小小发福、稳重的男人,时间改变了他的外表,却没有改变钱德祥对红树林、对环保志愿工作的热情。从2003年钱德祥和他的环保志愿组走进红树林,开始“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保护项目”以来,钱德祥从未离开。

  从一窍不通变为“专家”

  2002年,钱德祥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泉州红树林生存形势比较严峻,便产生了保护红树林的想法。钱德祥虽然是泉州本地人,但是在加入志愿组以前他对红树林也是一无所知,甚至根本不知道泉州还有一片红树林。“刚开始时,我一度认为红树林是红色的,后来发现它是绿色的。”钱德祥笑着说道,对于我来说,红树林的知识是从零学起的。

  其实“红树林”这一名称的来源,是红树科植物树皮中富含的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红褐色,故得名“红树”。红树林生长在港湾河口的淤泥滩涂上,它不仅为海洋生物及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衍环境,而且还具有固岸护堤、净化海水的功能,是一种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珍稀物种。

  钱德祥不仅上网了解关于红树林的文字和图片,还挤出时间专程前往厦门参加红树林保护项目培训。“我是第一批去厦门参加红树林知识培训的泉州志愿者,回来后我把了解的东西,给大家讲。”

  现如今,钱德祥也算得上是红树林方面的“专家”,谈起红树林头头是道:“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原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3个品种。红树林叶子上面有觅盐功能的,叫桐花树……”每次有新队员加入,钱德祥都要带新队员来泉州湾生态保护区,仔仔细细地为新队员讲解红树林的知识。

  九年风吹雨打从不悔

  钱德祥和志愿者们义务参与了泉州湾生态保护区的勘测和发掘以及红树林科考资料的录入、整理、统计、联络等工作。从2003年开始,每个周末都会有一拨志愿者到红树林保护区,做日常的看护、宣传、巡逻,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

  钱德祥说,“每次例行看护都像下田劳作似的”,他常常要顶着咸湿的海风在两米多高的芦苇中喂蚊子,或者像农民插秧一样,赤着脚卷着裤腿踩在湿烂的滩涂地里种种苗。每次看护完,他手上、脚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烂泥,脸上、身上也是东一块泥西一块土的。钱德祥说:“刚开始还经常摔倒,摔得一身都是泥。现在都有经验了,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走,什么地方不能走。”

  钱德祥一直很关注红树林的生长情况,每次来都要测量一下树苗是否长高长大。他说每次的测量他都要登记起来,前后进行对比,每次测量都要精确到毫米。9年的时间,红树林的树苗从一二十厘米长到一米多高。

  让环保理念根植人心

  人为砍伐以及无序的沿海养殖,是目前对红树林最为严重的破坏。要保护红树林,需要改变附近居民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红树林的重要。

  为了更好地将自己掌握的红树林知识向群众普及,钱德祥常常入户调查和宣传,向村民介绍红树林的知识,也了解他们对红树林保护的知识的扩展程度;上网搜集关于红树林的文字和图片,自己制作红树林知识的宣传材料。因为当地很多老阿婆都听不懂普通话,他还准备了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双语讲解。

  钱德祥带领的红树林保护小组的志愿者从原先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红树林的面积由原来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亩;品种也由原先的三个品种,增加到四个品种;村民保护红树林的意识提高了,生活在红树林保护区附近的人们都能说出点红树林的重要性来。

  如今,站在洛阳江边的海堤上,可以看见脚下的这片红树林密密麻麻,一望无际。水干净了,海产品不再有恶臭、油等古怪的味道。当你走进红树林,就会为红树林中栖息的众多生灵怦然心动,树影婆娑间,海鸟纷飞,美极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