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广受赞誉到门可罗雀 高校环保社团如何出困境 |
作者:孙秀艳 孙…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1 9:21: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环保社团只会在校园内呼吁‘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对我们关注的PM2.5啊,垃圾焚烧啊,食品安全啊等诸多问题,却没有讲座,没有活动。” 这是接受采访的同学对高校环保社团的普遍印象。 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成为环保社团的软肋。对于思想活跃的高校学生来说,无论什么社团,这都是致命的缺点。 “这都缘于缺乏专业人士的引领。”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的周慧认为,专业性不强已成为制约中小环保社团发展最明显的缺陷:“你自己都不了解环保专业知识,怎么能让别人信服你?” “草草收场当然会影响团队的形象和威信。”张作林说,因为缺乏环保知识,很多活动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为没有活动资金,所以没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更没有资金”。采访中,很多环保社团表达着这样的无奈。中央民族大学拾贝爱心公益社的王涛告诉我们,由于资金短缺,社团许多大型活动无法开展,活动的深度、力度不够,取得的效果就不理想,这些都导致了环保社团影响力的不断下降。 金鑫表示,价值观的变化也是环保社团日渐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认为公益志愿活动占用时间,而且对升学、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加入这样的社团有点“傻”。 “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做环保是一种负担。”北京林业大学绿手指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吴晓德这样说。 走出日渐式微需各方努力 有志青年应积极投身环保公益活动 “看着这几年学校的环保社团在走下坡路,我们很着急。”金鑫表示,在新形势下,公众参与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高校环保志愿者应该在公众参与中大有用武之地。 在金鑫看来,以学生身份在校园内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环保时尚,本身很有说服力,能吸引更多的人身体力行。 事在人为。在高校环保社团中,也有一些“常青树”。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自成立后连续15年获得“清华大学十佳协会”称号,并7次名列十佳协会之首。今年春天,当张作林在为“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的宣传发愁时,清华的“地球一小时 熄灯嘉年华”却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拍摄的公益宣传片在活动当晚即获得百万次的浏览量,并迅速占领了优酷、56等网站的置顶位置。 “高校社团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增加吸引力,不花心思,怎么可能做到?”参与清华此次活动的一位志愿者由衷地说。 “青年人考虑问题不能太现实。大学阶段的青年享受着国家最好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多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做事不妨从是否有意义、是否对社会有贡献等方面考虑,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这将对一生都大有裨益。”金鑫呼吁,有志于为社会奉献的青年,不妨从环保公益做起。 对于资金缺乏的问题,厦门大学绿野协会创始人赖芸认为,一方面应该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另一方面也应学会先舍后得。他说:“只要真心投入,一定会获得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支持。” 长期关注青年环保行为培养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桂梅指出,缺乏与国内、国际非营利性环保组织的沟通和联系,限制了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空间。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与社会上的环保公益组织联系,从而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 洪桂梅表示,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将会积极为高校环保社团寻求国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开眼界,更好地在青年中发挥作用。孙秀艳 孙 璐 刘 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