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前排左四)和顺风车公益活动志愿者合影
人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个陌生人只要有机会就愿意用私车把你送到目的地,并且分文不取,你会怎么想呢?现在身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品牌联盟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的王永,用顺风车载送陌生路人已经坚持了15年,超过万人受益。那么他的顺风车开得顺利吗?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顺风车达人。

王永(右)与搭他的顺风车的乘客
“一个人开车太浪费资源了” 王永为什么想起做顺风车?“就是想分享,觉得自己一个人开车太浪费资源了”,“一开始没打算把这件事做成什么样”,但坚持15年后,结果却应了他湖南邵阳老家的一句俗语:“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王永说,他做顺风车是受老家观念的影响,“在老家,骑自行车上下学的人要是老不捎带别人,就会被认为没人缘。”王永就是在这种最朴素的善意道德环境中长大,这成为他做顺风车的最初动力。“在我买车之前,我打出租车时都主动顺载他人,我太太就是在打出租车时认识的。”王永笑称,这件事对他是个额外奖励,“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颗向善的心。” 1996年,22岁的王永带着几百块钱来到北京。“我来北京是为了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但是由于我是专科毕业,需要5年工作经验,我条件不够,只好作罢。”王永告诉笔者,由于不能考研,他就到一个小公司参加工作,那时候,他常常要骑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自行车有时也成了别人的顺风车。 1998年,在北京闯荡了两年多的王永买了第一辆车——红旗7220E,并断断续续开起了顺风车。一个雨夜,让王永决心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那天晚上10点多,王永驾车行至北洼路时,突然暴雨如注,他看见一位老太太没打伞在雨中艰难前行。路过的车辆开得飞快,溅了老太太一身水。王永赶紧把车停在路边,主动送她回家。老太太感激的眼神,让王永的胸膛瞬间涌入一股暖流: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别人可能是雪中送炭。“到家之后,他的家人正在着急呢!他们对我就像欢迎救命恩人!那件事激励着我坚持开顺风车。”从那之后,每天早晨上班,他都会在沿途免费搭上几位萍水相逢的乘客。15年过去,“顺风车”从自行车到红旗轿车再到奔驰,王永的顺风车之旅艰难地坚持下来了。 让顺风车常态化制度化 王永的顺风车已经搭载超过万人,但每搭载一名乘客的背后,大约要招致10个人的白眼,100个人的拒绝。因为人们之间有很强的戒心,也注重自我保护。这不难理解。所以,怎样推进顺风车的常态化、制度化,是王永的努力目标。这不仅需要民众之间的信任基础,更需要法律法规的配套。王永并不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和道德严重滑坡。他说:“顺风车是一种善行。善要靠引导。2013年春节,我们组织了顺风车回家过年的活动,大约万人乘顺风车回家过年。2012春节顺风车回家过年我们找到了阳光保险集团,它提供给参与顺风车回家过年的每辆车50万元的意外险;我们还请律师事务所为参与的车主和搭乘者制定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 目前,顺风车公益活动已经初显成效,全国30多个地方成立了工作站,有七八万人参与其中。“现在这个结果,离现实的需要还差得远。在我们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北京有望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目前,北京已经允许在八达岭高速的部分路段免除顺风车高速费。我想,等到顺风车安全、光荣又有实惠的时候,搭顺风车成了一种习惯,顺风车就真的火起来了。那时,大城市的天可能会更蓝些,交通也没那么堵了。” 王永最后说:“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今年我还不到40岁,我还有能力做30年,我坚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王永简介:顺风车公益活动践行、倡导、发起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湖南省青联副主席;2011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第27届(2013年度)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车主现场填写顺风车相关信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