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挽救“地球之肾” 保护湿地生态“让候鸟飞”
作者:赵广立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18 20:30: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每年的9月~11月是鸟类迁徙的季节。今年的迁徙季,“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决定从泥滩出发为候鸟做点什么:他们不仅要组建10支民间队伍开展湿地和候鸟保护行动、针对10个在泥滩上的围填海工程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留住泥滩,还要对黄渤海仅剩的泥滩进行摸底调查和鸟类同步调查,制作民间的生态红线。

  原来,一年前“让候鸟飞”公益基金联合几所高校对黄渤海沿岸泥滩上的围填海项目进行的调查发现,多数泥滩被当作“荒滩”“未利用地”填埋,部分围填海工程存在违法、环评缺失、烂尾闲置等情况,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渤海生态红线的制定也均未能对泥滩进行有效保护。其直接恶果是,泥滩消失引起生态危机导致鸟类数量急剧下降。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告急

  鹤鹬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鱼塘、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的水鸟,这种红腿细嘴、体形中等的鸟儿飞行能力惊人:它们主要在澳大利亚越冬,繁殖地却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们是分布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迁徙路线长达一万多公里。

  中国沿海滩涂湿地是它们唯一的“加油站”。在每年的迁徙季节,都能看见成群结队的鹤鹬飞临中国的河流沿岸、河口沙洲、海滨和附近沼泽,觅食、休息。

  然而近些年来,鹤鹬的队伍已经越来越小了。

  队伍“缩编”的鸟类不止鹤鹬。因为滩涂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消失,世界上最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一 ——“东亚—澳大利西亚”已成为全球9大候鸟迁飞路线中受威胁最为严重的一条线路,有报告指出,至少有33种鸟类因此濒危。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是造成水鸟下降的主要原因。

  “很多鸟类越冬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繁殖地在北极,迁徙要飞越一万多公里。唯一的一处‘加油站’就是中国,特别是黄渤海各处岛屿、沿岸,如果这些地方遭到破坏或消失,它们的处境可想而知。”张正旺说。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办公室野生动物项目经理和科学顾问孙全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同样观点:“虽然候鸟主要在迁徙季节利用滩涂湿地,但它们一旦遭到破坏或消失同样会给候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例如,无法补充迁徙鸟类消耗的体能,造成鸟类体质下降,进而影响鸟类的越冬和繁殖活动。”

  目前“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潮间带栖息地的损失率是所有九条迁飞区中最高的。以黄海生态区为例,近50年来,其潮间带的面积已经减少了65%,而且目前仍处于继续减少的过程之中。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该区域鸻鹬类中有27~33%的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性下降。

  张正旺介绍说,“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共涉及22个国家、492种候鸟、5000万只水鸟,其中800万只鸻鹬类鸟类(如鹤鹬)离不开沿海湿地。

  中国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心位置,是候鸟南渡北飞的必经之地。不仅如此,中国还拥有一系列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如中国与朝韩两国共享的黄海是水鸟重要的停歇地,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水鸟重要的越冬地。

  然而,近年来,滨海地区水产养殖和围海工程对我国东部沿海“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构成了严重威胁。孙全辉指出:“不少滨海湿地被开发得面目全非,已经丧失了维持近海渔业和滨海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功能。”

  湿地是块人类离不了的宝

  于亮(化名)是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从事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研究员,自求学开始他就一直在跟湿地打交道。在他眼里,湿地不仅是鸟儿的天堂,更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它们美丽、丰饶、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是“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更是“地球之肾”。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环境效应以及存在的综合价值,并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于亮介绍说,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更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尤其在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径流、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共同维系着陆地表层的稳定与平衡”。

  早在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估算的湿地生态系统总价值约为10亿美元/年,约占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三分之一。这个估值,在今天恐怕翻几番都不为过。

  在于亮眼里,滨海湿地更加宝贵。作为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之一,除具备上述湿地功能外,滨海湿地还是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承受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为前沿、最为重要的缓冲带。

  然而,让他心痛的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滨海湿地在近年里被沦为优先开发的对象,围海造地已成为沿海地区拓展生产和生活空间的重要途径。因此带来的滨海湿地保有量逐年下降,导致“地球之肾”正面临着衰竭之虞。

  吊诡的是,许多沿海城市争相围海造地,以兴建工业新区、海景楼盘,发展海港经济,但多数地区的港口经济并没有得到良性发展,反而出现了许多“鬼城”。造成的后果是,许多港口“吃不饱”,而海岸线和滨海湿地却永久性地消失了。

  围填海等导致地球“肾衰竭”

  天津,渤海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曾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过,近年来的围海造陆运动正悄悄改变着这一切。

  天津海岸带滨海湿地以浅海水域及海岸滩涂为主,浅海水域(水深0~3米)面积约210.7平方公里,潮间带淤泥质滩涂湿地面积约370.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天津的临港工业区、临港产业区、南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等围海造陆面积达到312.8平方公里,约占海岸湿地总面积的53.8%。据相关消息,规划到2020年天津滨海围填海面积将达425.9平方公里,占海岸湿地面积近74%。届时,天津海岸浅海及近岸几乎被全部利用。

  “目前湿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候鸟种类、数量仍在下降。”张正旺不无担忧地说,大规模开发正在导致天然滩涂湿地的丧失——整个黄渤海地区,已有20%~30%的滩涂消失,个别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因围垦造田、城市化而丧失的滨海湿地面积约55%,其中滩涂湿地减少超过119万公顷。

  “全国现在仅剩约8亿亩湿地,一点儿都不能开发了,已经触到红线底限了。”张正旺告诉记者,但是仍有地区将滩涂湿地列为待开发区域。我国2020年之前因基础建设的需要,还将开垦25万公顷的沿海湿地,因其他目的被开垦的湿地则会更多,开垦速度或高达至每年6万公顷。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Robert·Costanza等人曾对天津滨海湿地进行了类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该区域生态服务的价值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近年的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也显示,黄河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破坏和侵占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岛屿化,也破坏了一些珍稀鸟类潜在的后备湿地生境。

  “由于围填海占用滩涂和潮间带,导致高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向低生态功能的人工系统转变,使滩涂湿地具有的栖息生物、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作用消失或削弱,必然造成总体的生态功能衰退。”于亮分析说。

  此外,于亮指出,大规模围填海使陆地快速向海岸推进,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岸线,对近岸生态环境系统会产生严重干扰,还会产生自然岸线减少、湿地破碎严重、水动力条件改变、水环境改变、生态功能变化等众多负面影响,加剧地球“肾衰竭”。

  消失容易恢复难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否至少保留部分滩涂湿地,把特别重要的区域保护下来,给迁徙的候鸟一些空间?”张正旺提出,这些鸟已经伴随人类生存了很多年,人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从人类的视野消失。

  “我们看到民间团体开展了很多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我们仍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参与,保护湿地,保护候鸟。”孙全辉告诉记者,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公众也越来越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捍卫湿地红线、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契机。

  在张正旺看来,要捍卫湿地红线,需要“两手抓”:一手要保护天然湿地不要被开发;一手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做相关的湿地恢复工作。

  “国内外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湿地恢复方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功。”张正旺认为,针对湿地所需的各类要素,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恢复湿地并非不可能。

  张正旺对湿地生态的恢复作了简要介绍:首先是水,针对被围垦或破坏的湿地,首先要恢复水系;其次是植被,根据地方特征,通过培育、栽种芦苇等湿地特色植物,尽力恢复包括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等在内的湿地植被;随后要培育一个较完整的、健康的食物链,包括植物和动物,从而逐渐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状况,如对一些污染地区,首先要治理污染,恢复水质达到合格水平;如果当地发现外来物种,要先清除它们。”张正旺对记者说,此外针对已建成人居环境的湿地恢复区,要尽量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造成影响,如严禁捡拾鸟蛋、打鸟等干扰鸟类的活动等。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曾在渤海湾截获近300只被偷走的鸟蛋,截获之后它们对鸟蛋做了人工孵化,并有序地进行了放归。

  张正旺指出,湿地恢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从时间、人力、财力等各项投入上都需要“大手笔”。因此,针对一地进行湿地恢复时,除当地确实有条件恢复之外,还要求当地“有积极性”。

  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即是一例。张正旺介绍说,天津滨海新区有许多区域具备开展湿地恢复的条件,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政府也有意愿将“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成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社区,随后天津通过逐渐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办法建设湿地公园,既提升了社区档次,又保护了环境。

  “随着生态文明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像这样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地区会越来越多。”张正旺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进一步开展湿地恢复非常利好。

  工业区前的东方白鹳

  延伸阅读

  中国滨海湿地概况

  中国大陆岸线长达1.8万千米,全国50%以上的大城市、6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布在沿海地区。

  不过,早在几千、几万年前甚至更久,这里早就是鸟类栖息、繁育的地方了——当然还有鱼类、贝类、甲壳类动物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我国的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中华秋沙鸭,因首先发现于中国而得名。这种候鸟每年春天会来到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山区进行繁殖,在长白山迎来第一场雪之前,中华秋沙鸭和当年出生的鸭宝宝会沿着海岸线飞抵中国的江西、广东等地,在那里甚至更遥远的东南亚去越冬。

  我国滨海湿地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鸟类的重要通道,也是多种重要经济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更是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其中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和盐城滨海湿地是我国淤泥质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广阔和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快速演化过程为世界所独有;而盐城湿地因湿地辽阔而闻名,面积680多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10、全国的1/7,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

  到目前为止,我国因围垦造田、城市化而丧失的滨海湿地面积约55%,其中滩涂湿地减少超过119万公顷。

  国家对于滨海湿地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的保护手段以保护区建立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为主。比如,2004年国家林业局资助了重点专项“中国东南沿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05年,中日韩三国实施的黑嘴鸥繁殖地修复工程启动,对鸟类食物补给区的退化湿地进行修复;2006年,科技部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对主要退化湿地进行修复示范;200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结合调水调沙首次对黄河下游实施生态调度,增加河口湿地的淡水补给,扩大湿地修复面积;2011年启动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主要退化湿地进行了修复示范。

  中国湿地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滨海湿地研究较早的主要是我国的红树林湿地,而淤泥质滨海湿地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在大尺度上的景观过程研究。退化滨海湿地的恢复工作近年来已经开展起来,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国际滨海湿地科学研究也非常重视湿地退化机制与修复、重建的研究,并十分关注湿地的形成过程与演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过程、滨海湿地与全球变化等方面的进展。(赵鲁整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