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十大环保人物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NGO人物 >> 正文
高级搜索
三个公民起而行之的环保样本
作者:陈媛媛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4 14:56:15 | 【字体: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一个人永远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


  他们因为一个偶然契机,与环保结缘,并逐渐成长为一位“民间环保专家”。“驴屎蛋儿”由一名坚定的“反焚烧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垃圾分类处理的倡导者,并通过“绿房子”积极探索实践垃圾分类;巴索风云同样是坚定的“反焚烧主义者”,出于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他不仅转变为一名垃圾分类处理的倡导者,还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卢为薇和范涛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北京蓝天,并把这种关爱传递给打工子弟……


  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怀着个人的环保梦。他们把想法付诸行动,用行动坚持环保。如果说媒体成就了他们,不如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们身上了体现出的“公民责任”,让他们熠熠生辉。


  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间智慧,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并给予支持指导,是一个成熟的、有智慧的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表达诉求,则是身处这个时代的公民应思考的问题。

    

  7月27日,“绿房子”开始试机。黄小山一边观察设备的工作状态,一边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有机垃圾处理的新创意。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摄


环保公民炼成记


  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从反焚烧到倡导垃圾分类,再到自筹14万元,建起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站“绿房子”,他走过了自己的环保路


  7月27日上午,北京市昌平区纳帕溪谷社区后门外,十多家媒体的记者不断汇聚到河边的一座“绿房子”前,这个由北京市民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自费建立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站,当天要进行垃圾脱水试验。


  面对几位美女记者伸出的录音笔,黄小山侃侃而谈“绿房子”的设想和所要实现的目标。采访多次被后到记者的问路电话打断,面对不断增加的新闻媒体数量,黄小山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连日来,在“绿房子”建造的过程中,不断有媒体、专家、政府官员和环保民间组织的志愿者造访,驴屎蛋接待了一批又一批。


  绿房子试车


  10点30分,试验开始。20平方米的“绿房子”里立即人满为患,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对准“绿房子”的心脏——专吃“湿垃圾”的垃圾破碎脱水机。


  满满8个大桶菜叶、西瓜皮等共80.6千克厨余垃圾,缓缓顺着机器的进料口,经过切割、破碎、挤压、脱水,污水通过水管导入下水道,脱水的残渣被机器排出体外。加工后的厨余垃圾重量减了近一半,仅剩42千克左右,体积少了3/4,仅仅装满两个桶。黄小山对这一试验结果很满意。


  “中国垃圾水分之高,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黄小山说。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达到1.8万吨,其中6000吨是水分。在他看来,环卫部门在运输含有如此高水分的垃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恶臭、遗撒等二次污染,而且运到垃圾填埋场后,还会产生渗滤液,政府还需要投入巨资处理,每处理一吨还要支付80元~100元的补贴。而“绿房子”则把脱水处理提前,不仅避免二次污染,节省运输成本,还给政府省了不少投入。


  “如果‘绿房子’覆盖全市,那省的钱将数以亿计。”黄小山说。

  按照黄小山对中国垃圾处理现状的分析,打开垃圾分类难的症结在于,垃圾要干湿分开,定时且实名投放。“绿房子”负责承接居民与环卫部门两个环节,居民只需将垃圾干湿分类,“绿房子”的工作人员把湿垃圾脱水,把干的垃圾进行详细分类,一些可回收的拣出来留下,其他的和脱干的垃圾让环卫部门运走,“绿房子”实际上是对要焚烧垃圾的一个“预处理”系统。


  “绿房子”目标是对附近2000户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其中有价值的资源,试图最终用科学的数据证实垃圾的资源和财富价值,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助。

  从反焚烧到倡导分类


  两年前,黄小山正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住在高档别墅,在其人生规划中,从没和垃圾联系在一起。


  2009年,北京市宣布将在阿苏卫垃圾填埋场边上建立亚洲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填埋厂附近的居民出于对垃圾焚烧危害性的恐惧,强烈反对阿苏卫垃圾焚烧厂的建立,黄小山和邻居一起游行,被警察第一个带走。


  当时,北京、广州等地不断有公众站出来,反对在自己居住小区附近建设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被妖魔化。黄小山也在网络上化名“驴屎蛋儿”,反对北京在阿苏卫建立垃圾焚烧厂。


  “是政府让我卷入这场垃圾纷争中的,于是我就中了垃圾的魔。”黄小山多次这样说。2010年初,一次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的深谈后,王维平将其推荐给北京市政市容委,作为市民代表随政府去日本和澳门考察垃圾焚烧。


  去之前考虑的都是更好的技术、更先进的设备,但考察中,黄小山的观念有了转变,认为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分类很重要。


  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在各方对垃圾是否应该焚烧争论不休时,黄小山由一名坚定的“反焚烧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垃圾分类处理的倡导者,他提出:“垃圾可以烧,但一定要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这时,很多反焚烧的盟友开始骂他,说他被政府“招安”了。


  “我发现北京垃圾处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在末端的烧不烧的问题。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分类的理念也非常重要。我认为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是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第一步。”黄小山说。


  黄小山主张放弃以极端方式与政府“死磕”,力图以理性的方式对话,受到政府的欢迎,他为此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座上客。


  在与垃圾处理专家、环保民间组织的接触和熏陶下,黄小山逐渐理清了垃圾处理的症结,成长为一位垃圾处理的“业外”专家。


  动嘴不如动手

  2010年,北京市政府在600个居民小区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2011年垃圾分类的范围继续扩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垃圾分类遇到很多问题。有人能自觉分类,有人就做不到,一些垃圾清运车将居民辛苦分类的垃圾混合运到垃圾填埋场,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相互指责的现象。


  黄小山想在自己的小区建一个垃圾分类站,实实在在、系统性地进行二次分类,来帮助老百姓把垃圾分类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的分类运输、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动嘴不如动手。经过一番酝酿之后,黄小山将自己的设想递交给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春节刚过,市政市容委就打来电话,先是感谢我对垃圾处理项目的关心,接着就说,我的这个想法不错,支持我去尝试。”黄小山说。


  有了政府部门的表态,黄小山心里踏实了。他把自己的设想放在网上,全国各地有多家企业主动与他联系,有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和不同企业来谈。为了节省成本,黄小山曾尝试自己设计生产垃圾处理设备。


  经过半年努力,在政府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绿房子”终于建设起来了。


  用黄小山自己的话说,搞“绿房子”出钱又出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不想指责谁,也不想抱怨谁,只想用事实证明,我一个普通公民都能做好的事,政府更应该有能力做好。”黄小山说。


  这时的黄小山以不再维权为行动的前提,他用自己行动和影响力推动着政府、专家、公众思考垃圾处理的问题。


  环保民间组织自然大学校长冯永峰非常赞赏黄小山的努力。在冯永峰看来,中国环保问题的出路在于公众。之前维权的居民大部分是“苦闷型”或者“仇恨型”。但黄小山等人的出现,超越了维权的基本层次,开始向区域公益、社会公益的更高层次转变。


  很享受这个过程


  一路走来,黄小山坦言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常常为自己想出的精妙主意拍着大腿为自己叫好,脑子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最后,黄小山索性从律师事务所退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垃圾处理的事业中。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绿房子”将靠回收从垃圾中产生的废旧资源维持运营。如居民交来一些废纸、饮料瓶等有价值废品,将会获得“绿房子卡”,现金直接刷到磁卡里,居民可用磁卡到一些合作单位(例如超市)购物。


  黄小山以旺盛的精力推动着“绿房子”项目的实施。在他看来,垃圾处理产业是一个大产业,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垃圾经过分类后与相应的回收链条对接,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为此,黄小山成立了“驴屎蛋儿”谐音的绿斯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酝酿成为一位垃圾商人。


  在公众眼里,黄小山是一个有点特别的款爷,尽管白发丛生,却留着莫西甘头,衣着鲜艳,开着林肯领航者,脑子里总想着做公益;在媒体的眼中,他是一个出新闻的人,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鲜活,拿之即用;在政府的眼中,他作为公众代表,理性,不偏激,建议意见符合实际,支招不添乱。


  其实,黄小山有自己的“狡黠”,他不动声色地玩转与各方的关系。“‘绿房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注定要失败。”黄小山多次通过媒体示意,希望能得到政府支持,牵头推广“绿房子”,或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维持“绿房子”的运作。


  而政府相关部门也是应声接招,近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邓俊主动前往“绿房子”参观,了解黄小山的需求后,表示将对“绿房子”给予支持。同时,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已将“绿房子”纳入社区垃圾分类前端设施研制及标准制定试点。


  按照黄小山的设想,“绿房子”要能够实现垃圾的减量,同时还能盈利,就具备推广的价值。


  “主烧派”代表人物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给“绿房子”泼了些冷水。他认为,成功的前提必须是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居民的配合和自觉是关键,这需要时间的检验。至于是否可推广,徐海云表示要视数据而定。


  一切需要用数据说话。从8月起,环保民间组织将派出志愿者,协助黄小山运作“绿房子”,分析每家每户的垃圾,记录每袋垃圾中有价值的物质等。黄小山说,他们将采集一个月数据,统计垃圾中到底有多少可利用资源。


  “只有真真切切地产生了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推动垃圾分类。”黄小山说。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