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NGO人物 >> 正文
高级搜索
念蜀更念绿春城 湖北姑娘梅念蜀与“绿色昆明”的六年环保
作者:温炜鑫 文章来源:都市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4:10:56 | 【字体:

  “泰旸欣城”小区步行街的最深处,有一家大门敞开的“店铺”。这家在步行街开了4年多的“店铺”并不卖实物,也不为盈利;它是“绿色昆明”的办公场所。“店主”梅念蜀有一个挺洋气的头衔,只写在名片上——“绿色昆明总干事”。

  7年前,梅念蜀辞掉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工作,只身从武汉来到昆明落脚。由她一手创办的“绿色昆明”走过六个春秋后,现在已成为昆明环保组织的代表,在推进昆明公益环保上作出了努力,曾通过政策推动,救下了不少昆明的古树。

  “绿色昆明”的诞生

  梅念蜀再次选择辞职是在2007年,她来昆明的第三年。她辞去云南环境学会旗下一家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因为“绿色昆明”(注册名为昆明环保科普协会)在这一年的年底注册了。

  2002年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梅念蜀进入湖北省环境科学院,成为一名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但是,稳定的工作反而让梅念蜀心有不甘:“到60岁时做的工作和刚工作时做的事情是一样,有意思吗?”

  可是,落脚昆明后,梅念蜀做的工作还是环境影响评价。因为不熟悉民间组织的运作,此前她没能通过乐施会等机构的层层筛选。在昆明,梅念蜀照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环保活动;不同的是,2006年6月,她开始以“爱之路”的名义招揽市民参与环保活动,她既是负责人也是志愿者;而在武汉时,她的身份只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论坛的志愿者。

  “我一个人精力有限,最后只好从120多个报名者中筛选出35人。”梅念蜀清楚地记得,“爱之路”的第一次活动是在2006年的世界环保日(6月5日)组织市民去参观一个有机农场。为了找到真心热爱环保的人,她在报名者打来电话报名时都要问他们“为什么报名参加?”“你平常有哪些环保的小习惯?”来进行筛选。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她结识了5位朋友,后来成为“绿色昆明”的共同发起人。

  “市民参与热烈,也有媒体进行了报道。”梅念蜀回忆起这些,颇为高兴。很快,“爱之路”网站上线;而此前,梅念蜀只是通过QQ群发起活动。

  “只是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吧。我喜欢在陌生城市待着,陌生环境也让我感到亲切。”作为外地人,梅念蜀并不觉得要在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召集一群当地人有多么困难。她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她都会拿着地图到处溜达,熟悉街道、了解城市。

  “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2007年,梅念蜀用自己的工资聘了一个志愿者,负责机构的日常事务。但对方坚持几个月后,最终因为接受不了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而离去。这年年底,“绿色昆明”(“爱之路”因为像婚介的名称而被放弃)获得注册,梅念蜀狠下心再次辞去工作。“要做,就全身心地投入。”

  2006年至2009年,“绿色昆明”完成对滇池地下河、水库、龙潭的调查,并通过政策推动,最终促成《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的出台,结束了对滇池地下水的监管空白。

  “古树抢救”、“河流排污口封堵”、“生物多样性破坏干预”、“环境教育培训”、“老昆明人文历史讲解”、“乐活生活科普”……梅念蜀名片背面分两列写着“绿色昆明”所做的项目,左边是环境问题合作部做的工作、右边则是环境意识普及部做的工作。

  2008年到2009年初,“绿色昆明”一度只有能力招募兼职实习生,每月只发300元工资。直到因推动滇池地下水保护获得“第三届SEE·TNC生态奖”一等奖,并获得8万元奖金,这种窘境才有所改变。

  2010年,两个同事合同到期,双双离开,空荡荡的办公室又只剩下梅念蜀一个人。但是说起过往的困难,梅念蜀不回避、也没有丝毫的沉重。“做成一件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少参会 多总结”

  梅念蜀乐于与同行交流,但很少参加会议,从不主办会议。从简单的活动、写项目计划书,到运用政策推动、社会营销等工作手法,梅念蜀不断总结、摸索。

  公益机构申请资助,首先要向资助方提交项目计划书。2006年提交给香港嘉道理农场的“外来物种入侵调查与宣传”是“绿色昆明”第一个申请资助的项目。当时,梅念蜀并没有申请项目的经验,不知道写项目计划书该从何说起。“要说清楚,你想做什么?这件事为什么重要?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目标的达成与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联系?”梅念蜀告诉记者,现在“绿色昆明”的项目计划书从设计到编写都已经很成熟。

  随着梅念蜀的成熟,她和自然之友、阿拉善生态协会等机构的同行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她更多通过邮件、微博等,与对方私下交流。“我很少参加会议,从来没有举办过会议。”她说,有些同行每年参加很多会议,飞来飞去,很风光;而如果主办会议,机构需要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有点烧钱,有成果但也不多。”说起这个,她加快了语速,显然是不吐不快。

  对于重要的、有所期待的会议,梅念蜀会提前准备。她会想:“可以带一点什么给别人,或者从大家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但她发现,曾做过类似思考的同行不是太多,而是少数。如她所经历的,常常有发言者对自己的成绩夸夸其谈,“做过什么事”“获得什么奖”;她曾站出来提醒,“请分享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去应对”,因此也被圈内人认为“有点小酷”。

  今年10月底,梅念蜀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环境司法培训研讨班。这个培训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的环境司法实践经验、政策和案例等,讨论和探索如何改善中国在环境司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同时对欧盟的相关做法和经验进行介绍讨论。梅念蜀说,类似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机构发展很有帮助。

  梅念蜀也打算编一本小册子,梳理“绿色昆明”在政策推动方面的经验。和同行分享:当时遇到什么环境问题、“绿色昆明”采用了什么策略,在执行中又遇到什么阻碍、该怎么去应对等等。

  正是依赖不断的尝试、总结、反思,梅念蜀完成了从环保志愿者到“绿色昆明”主事者的转变。

  对话

  都市时报:“绿色昆明”是如何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的?

  梅念蜀:现在环保公益存在一个问题:环境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常常是组织一群市民到户外看看风景就散了,市民没有参与感和行动力。“绿色昆明”通过滇池关爱日、话说老昆明等活动,将有兴趣的市民集聚起来,带着大家出去走走看看。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市民发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看法,大家一起讨论可以做些什么;当保护行动取得成效要及时告知参与者,我们会发短信给每个参与者,让他们知道这其中有自己的功劳,自己也有能力参与环保。

  都市时报:“绿色昆明”的经费来源于每个项目的资助,是不是每个项目都要等到资助到位了才开始运作?

  梅念蜀:不会的。“滇池地下水保护”、“环滇古树保护”等都是先发现问题,马上调查跟进,再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才写项目计划书的。“滇池关爱日——市民水环境调查及保护”、“昆明乐活科普平台”也都是从志愿活动做起,逐渐形成项目和品牌的。我们不会因为没有钱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都市时报:滇池古树保护的项目有什么进展吗?

  梅念蜀:过去三年我们通过政策推动,有47棵古树被挂牌保护,救下了5棵即将被移栽和砍伐的古树。现在我们正在设计古树保护的公益广告,到时会在媒体上发布。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公布生病古树的状况,联合有公募资格的基金发起生病古树救助金募集活动;发起爱心守护活动,邀请情侣或家庭定期看护古树;邀请“有车一族”,包括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车主成为古树保护的流动宣传员,在车上贴上古树保护的活动信息。

  都市时报:“绿色昆明”现在的工资水平如何?

  梅念蜀:我们的工资在昆明同类机构中属中等偏上水平,未来还想有所提升,说到底就是要为同事争取一份合理的工资。以前同事少、加班多,现在我们不鼓励加班;周末上班的同事,可以换休。总之,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份很正常的工作,不是牺牲自己才叫做公益。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