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信息台 >> 社团资讯 >> 正文
高级搜索
环保,他们不应该孤单
——兰大绿队的校园环保之路
作者:安路蒙 刘…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5 18:17:05 | 【字体:

  成立于1999年的兰大绿队,以“维护地球家园,倡导绿色生活”为宗旨,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口号,积极投身到各项具体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在一代代绿队人的努力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与支持下,绿队走过了十二个春秋,从学校内部的常规活动走到周边地区的支教,从对外交流走到出去做项目,从初成立时的8个成员走到了今天近500人的全校最大规模的社团,从一腔热血白手起家走到了规范运作有序运转。现在已经成为兰州大学最大、最具影响的学生社团之一。

  绿队的常规活动分为暑期项目和校内活动两个部分。在校内组织环保宣传活动是绿队从创办以来一直所坚持的传统,绿队先后在学校举办过“拯救藏羚羊”、“保护母亲河”、“我爱蓝天——关注兰州空气污染”、“学长的火炬——旧书再利用”、“五一营、十一营”、集训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近年来绿队在学校开展的活动反响似乎不是很理想。

那些尴尬的事

  “同学,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吧!”

  2011年3月25日中午时分,一群学生站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视野小广场上对路过的同学们吆喝着,地上铺着一个印有“地球熄灯一小时,我们在行动”字样的条幅,条幅上有很多路过学生的签名。这是绿队关于“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而做的前期宣传工作。绿队的队员还制作了宣传模型,放在榆中校区的各个十字街口。此外,他们制作了宣传海报,贴在每栋宿舍楼的宣传栏上。3月26日当晚,绿队邀请吉他协会表演节目,并且在视野广场放映关于熄灯一小时活动的宣传片。

  但是,这次活动的效果似乎并不像绿队之前设想的那么好。当天晚上每栋宿舍楼只有少数宿舍熄灯配合熄灯一小时活动,整栋楼依然灯火通明,与往常差异不大。尽管当时绿队的成员们正在楼下呼吁:“熄灯一小时,请大家积极参与!”但是换来的不是积极关灯配合的宿舍,而是楼上某些同学的冷漠和讥笑,更有甚者把阳台的灯也打开了。

  大二的奚烨同学是绿队的项目长,“我们这次的宣传力度比去年大多了,但是这次响应熄灯的宿舍真的太少了。我们有的队员都委屈的哭了。”她接着说道:“我们为了这次活动筹备了很久,但回报只有这么点。更关键的是,我们是在倡导节能环保,并且是给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做宣传。”

  绿队的执行长兰飞帆同学说道:“这次‘熄灯一小时’的活动给了我强烈的感触。一些人说这个没意义,说是形式化,还有人直接反对。我们也知道一次活动是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重在宣传,达到一个警醒的目的,让人们意识到这些身边的小事。”

  其实,“熄灯一小时”活动的不理想不是个案,绿队的某些其他活动也遭遇了这样的尴尬,面对了同学的冷淡与不屑,绿队的成员们环保的过程中体会着环保路上的辛酸与委屈。

  “绿色校园系列活动”是绿队校内常规项目的一个小部分,每年都会举行。去年的“绿色校园系列活动”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在这个系列活动中,绿队就经历了许多辛酸的事情。

  其中的“节水”活动是由绿队的网络部部长胡习平同学组织的。胡同学带领绿队成员亲自去后勤集团调查采访,了解到兰大榆中校区的用水量07年为75.679万吨,08年为84万吨,09年为88万吨,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学校目的水是取自黄河和地下水。“榆中地下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用了之后却要等很久才能补充和恢复,如果黄河流量变小则会更难恢复。”随后,他们又做了宣传展板、海报,在视野小广场展示收集整理的图片及数据调查结果,征集节水的小标语、口号以及节水的“金点子”,放映环保电影。“展板没有多少行人观看,参加我们互动的也不是很多。他们可能真不愿意关注这些小事。”胡习平无奈的说。

  另外一个活动“倡导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绿队与榆中校区后市场几乎每个餐馆都签订了关于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纸质协议,并且张贴在饭馆醒目的地方。对于活动的效果如何,胡习平说:“似乎这样做的作用不大。学生为了方便,需要将饭打包带走,饭馆照样给一次性筷子。签了协议,饭馆可以不执行,又没有人监督。做了宣传,学生也不一定在意。这关键还是要靠大众的自觉与参与。”他又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绿队转变一下宣传方法,让同学们看到一次性筷子制作、漂白的过程,宣传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不健康,他们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但这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有很多草坪,但是不少草坪上有学生踩出来的一条条窄窄的“捷径”。绿队对此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路口张贴提示牌,在大街上做问卷调查,还和后勤集团取得联系,建议他们设置路障之类的东西强制学生绕道而行、保护草坪。但是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走捷径,并且认为道路布局有问题。而后勤部门则称设置路障等做法有难度,保护草坪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此外,榆中校区内各个学院或者协会举办活动时,都会悬挂一些条幅,条幅常常用绳索缠在灌木上固定,所以在取回条幅时很容易折断灌木枝条。绿队曾建议各个学院及协会悬挂条幅时尽量挂在大树上,不要系的太紧。鉴于大部分条幅都可以重复使用,绿队也建议同学们保管好条幅,以便下次重复使用。听取建议之后,当届同学们做的不错。但是当新生来了,这些环保细节没有被继承,绿队需要重复许多遍向同学们宣传。

那些可爱的人

  1999年4月7号,绿队正式成立,成立的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绿队前身为“绿色环保协会”,而此协会建立的初衷源于“八人捡烟头”事件,绿队最初的八位成员鉴于当时校园的环境状况较差,地上烟头等各种垃圾乱丢现象成立了此协会。至此,开启了绿队丰富多样的12年历程。

  2000年,绿队刚刚成立一年。创始人们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当时收集到三个蛇皮袋的旧电池。但兰州当时并没有正式处理废旧电池的地方,于是他们联系了北京的环保部门,决定坐火车将电池带到北京处理。开始,大量的电池不能通过火车的安检,他们就说明了自己的目的。没想到的是,本坚决反对阻止的安检人员被感动了,并且积极地协助绿队成员运送废电池。

  绿队有个“家文化”。初进的新生被称为“小孩”,加入一年的成员被称为“老人”,加入绿队多年的成员被戏称为“骨灰”。“老人和小孩,这样的称呼显得很亲切。有时候真有一种亲情的感觉”,现任绿队项目长的奚烨同学说道。作为绿队的一员,在生活之中,她在节能环保方面身体力行。在校园里,遇到故意乱扔垃圾的同学,她会当场把那位叫停,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对于一名女生来说,这是很需要的勇气的。她说:“其实也没啥,调整好心态,好好的做就行。”她一直记得一位老绿队成员说过的话: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你觉得舒服的事。因此,一段十分钟的路程,奚烨同学可能要走三十分钟,因为她得把沿路的垃圾捡起来。

  绿队的执行长兰飞帆同学也在默默坚守着他的环保理念。白天,顺手关上走廊里的灯;关上在滴水的水龙头;买个水杯,减少瓶装水使用;买一副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他们不做,我来做。我会一直坚持的。不过还好,现在慢慢地有人跟着做了。”他还说道, “在做环保工作的过程中,尴尬和别人的不屑肯定会遇到。但是我们绿队对环保都有激情,我也充满了激情。我多做一件环保的事情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我多影响一个人来做环保的事情,那么我做的事情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绿队的经费来源分为:新加入成员的报名费、往年活动奖金、老人基金、社会上公益组织的无偿捐助。绿队很少接受商业性的资助,这样做活动时就不会受制于人了。但也带来了资金的不便。队员们去兰州市宣传活动时,车费只报单程,早、午餐费用由本人承担。但是他们没有抱怨,对活动的态度积极。“兰大绿队,我们的家”,那些可爱的人们将这最通俗不过的八个字诠释地最亲切最温暖。

“或许我们需要反思”

  绿队在暑期活动项目方面硕果累累,但项目长奚烨同学承认绿队在“绿化校园系列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很少,或许根本就没什么改变,她说:“这需要我们的反思,难道是我们更多地关心了社会类活动?”近几年,绿队在“绿化校园”活动中一改以前的自己带头捡、带头关的风格,而着重于宣传活动,以及与同学们的交流。以前绿队带头捡垃圾,非但没有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还被大家笑称为“捡垃圾队”。“你做的再多,别人也是无动于衷,”奚烨说,“于是我们决定多宣传,多交流,让他们看到听到,参与其中。”然而,费了心思的他们确实也没有更大的收获。奚烨很疑惑:“人们环保意识不够强,就连我们所谓的“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大学校园,也时常出现与环保节能、爱护自然背道而驰的行为,对环保宣传表现漠然。这也许和这个社会有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点一点地从自己从身边做起。”

  兰飞帆认为:“人性的本位是利己,与他切身、近期利益无关的事,他也许不会那么关心。”他认为,绿队的宣传可能改变一下模式,转变一下视角,宣传时尽量向人们的切身利益靠近。中国的教育都是“课堂加教室”,“什么花什么草什么虫什么兽,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很少让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当然,一些人对自然的情感也就不是很深。”真的只有亲身去接触,我们才能感觉到自然之美,才不会把它仅仅看做是人类开发财富的地方。白岩松说过,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些人缺少敬畏之心,缺少作为人而必须有的信念信仰。“或许,我们都得反思一下。”兰飞帆说到。

  兰大绿队就这样快乐的前行着,他们没有沉默,没有停止。关于环保的一些理念内化成了绿队人心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信念。即使目标遥不可及,但这信念激励着他们去追求。兰大绿队,环保的路上,他们不应当孤独! (学通社记者 安路蒙 刘磊)(《兰州大学报》总813期,2011年第12期,10月30日二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