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
NGO珠三角“低碳”试验
NGO呼应国际气候谈判
全球十大NGO/NPO简介
武汉NGO,困窘中长大
震区NGO,摇摆在进退之间
NGO在重建中成长
“金蜜蜂•公益汇”…
NGO这一年:在理想与现实…
乐施会廖洪涛:专业能力…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信息台 >> NGO动态 >> 正文
高级搜索
为受创心灵搭建“帐篷”“心理救灾”NGO在行动
作者:徐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7 11:24:20 | 【字体:

  2004年,遭受印度洋海啸重创后的印度尼西亚来了一支心理卫生团队,他们来自一家名为“Church World Service”的国际NGO组织,在印尼境内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支持项目,其中一项活动内容,是老师们和孩子们在帐篷中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做游戏。这种活动尽管看似简单,但据说对治疗海啸后心灵受创的孩子们效果明显。

  2007年,龙卷风“希达”来袭时,总部设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国际NGO组织SEVAC同位于孟加拉南部地区的孟加拉本土非政府组织UDDIPAN合作实施“培训培训员”(Train the Trainer)项目,通过对UDDIPAN的救助人员进行社会心理支持培训,使他们能够随后对孟加拉西南五个受灾区的灾害幸存者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安慰和救助……

  自然灾害中的人道主义救助历来是NGO的强项。无论是在2000年连续遭受龙卷风袭击的莫桑比克、在2001年发生强烈地震的印度古吉拉特邦、在2002年不断受到旱灾侵袭和政治动荡困扰的非洲之角地区,还是在2004年遭受印度洋海啸袭击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到处都能看到国际NGO的身影。然而,不太为大家所知的是,除了在灾区发放食品、药品,提供医疗救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灾后幸存者实施及时的心理干预,以便帮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心理状态,也是很多国际NGO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帐篷,是无家可归者遮风避雨的港湾;而NGO的心理救援,无异于为历经风雨磨难的受创心灵,搭建起一顶温暖的“帐篷”。

  “心理救灾”无分国界

  SEVAC这个加入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的组织,因为在2004年的海啸救灾中为孟加拉的两座孤岛(安达曼和尼克巴)上的居民提供了及时的心理健康支持而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声望。在2007年12月龙卷风“希达”来袭时,该机构同孟加拉本土非政府组织UDDIPAN合作实施“培训培训员”项目,此外,SEVAC的精神科专家以及心理学家还同UDDIPAN的救灾人员一道前往灾区共同确认需要立刻进行心理辅导的灾民,还组织当地多家诊所进行安达曼和尼克巴岛心理干预经验的推广。

  总部位于美国的Church World Service是一家宗教慈善类的国际NGO。在灾害地区从事紧急人道主义救助的同时,该组织还着眼于提升灾民长期重建的信心而组建了一个社会心理卫生团队。“帐篷中的愉悦与教育活动” 就是该组织心理卫生团队在印度尼西亚境内开展的心理支持项目的一部分。帮助受海啸袭击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成员,特别是儿童从灾害创伤中重新振作,努力应对灾后的各种挑战,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

  仍然是在印度洋海啸之后,澳大利亚妇女国际发展机构(IWDA)与其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和马塔拉两地的伙伴机构紧密协作展开灾害创伤心理评估后发现,社会心理和情感支持是海啸灾害后妇女们最需要的。因此双方开始共同培训创伤心理咨询专家,对近千名灾区妇女进行了心理咨询;同时,他们还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连续组织当地妇女开展社会娱乐活动,召开妇女社区会议,建立妇女经济互助会,最终帮助当地妇女逐渐摆脱了灾害造成的深度心理创伤,重新拾起了建设家园的信心。

  尽管中国在2002年4月17日就由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联联合下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1-2010),明确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加快制定《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人员、组织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生率”,但目前中国能够从事灾害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心理学专家的数量仅是美国、加拿大的1/20,远远无法适应灾害事件出现后对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干预辅导需求。如果说即刻组建一支相当规模的心理干预队伍已无现实可行性,那么学习具有技术优势同时短小精悍的国际NGO在灾害心理救助上的实践经验,还为时不晚。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权威灾害心理卫生专家在灾区以外的城市对心理咨询师进行广泛的灾害心理支持培训,之后将这些咨询师派往受灾地区,进一步对当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志愿者进行基础性的社会心理支持培训,使他们在救灾过程中和灾后长期的重建中尽量对受灾者体现心理关怀;此外,这些心理咨询师也可以以示范的形式,带领当地的救灾人员共同确认需要立刻进行心理辅导的灾民;针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支持,内容不宜过于复杂,应该尽量简单易行,贴近儿童心理;“心理救灾”的目标群体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等等……

  “我要爱”:

  中国NGO心理援助进行时

 汶川地震大灾当前,成千上万的无家可归者迫切渴望那顶遮风避雨的帐篷,而成千上万的受创心灵也在默默等待那顶让它们可以度过寒夜、迎接黎明的“帐篷”。

  中国的心理学界和NGO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紧急启动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将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第一批两位专家王文忠(长期从事儿童健康促进研究,同时兼作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祝卓宏(长期从事心理创伤的研究和康复工作,曾参与SARS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干预)已于5月15日上午离京赶赴灾区, 第二批10-20人的心理专家预计在一周后派往灾区。更大规模的第三批心理学专家将在一个月后启程。这三批心理专家将在灾区对灾害受难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给予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对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同时给身处危机事件中的群众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此外,民间机构“中国心理网”也在震后立刻开辟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专栏,并对外公布热线电话(010-59713106),在3个小时内就有120名心理工作者踊跃报名。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心理网”第一时间与成都市妇联协调,首批由吴雪梅、陈伟、庞敏三人组成的心理援助小组已经随志愿者进入都江堰聚源中学,开始对情绪激动的遇难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救灾。同时,笔者还从中国心理网相关管理人员处获悉,中国心理网将联合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于17、18日两天在北京大学组织由全市心理医生参加的心理干预培训,争取组成一只20人的心理救助小分队于20日前往灾区。据该网站CEO陈伟反馈,中国心理网目前已同四川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取得联系,小分队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成都待命,在条件成熟时随时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另一家积极筹措灾后心理救助的民间组织是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这家一直从事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和教师培训的NGO,对灾区幸存儿童在心理上受到的巨大伤害非常关注。该机构负责人张京飞表示:“我们正在从佑诚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筹措资金,同时已经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特别是西安交大心理医学系初步接洽,将在近两三天内组织心理救灾团队赶赴四川灾区实施心理救灾。”

  灾难来袭,一瞬间家园不再,亲人不在——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创早就促使相关国际NGO就灾害心理干预问题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IASC )展开了全面合作。特别是于1992年成立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在2007年9月就人道主义救助行为体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确保人们的心理健康出台了非常细致的“IASC原则”,而其麾下包括互助行动与基督教儿童基金会(ICCF)、国际行动援助 (AAI)、凯尔奥地利(CARE Austria)和无国界医生荷兰(MSF-Holland)等的21家国际NGO都因签署该原则而在国际人道主义救助中对受灾者负有及时心理干预的义务。

  逝者已矣,如何让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却又饱受内心创伤的人们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已然成为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沉重课题, 而它无疑需要政府和NGO的通力协作!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