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适逢此次中国社工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契机,我们就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等诸多方面,采访了目前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专家及专业人士。

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送健康进社区”关爱老年人大型公益活动,为众多老年人送去温暖
政府的改革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龙头 ●黄浩明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政府的一些机构精简了,但人们的观念还在,社会工作要被人们广泛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黄浩明说,以机构建立来说,政策要求民间组织要有双重主管单位,即我们通常说的双重管理,但民间机构一般很难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这样成立一个社工机构就很困难。机构不成立,如何谈发展呢?” 黄浩明认为,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政府工作完全不一样,它是一种民间的工作。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之中,过去一些工作完全由政府包办,现在政府放开手,交由民间来做。可以说小政府开始了,但大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限制注册,机构没有,政府不能购买服务。现在一个现象是社工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纷纷转行;另一个现象是,民间组织找不到人才,因为工资低、福利待遇差。 “机构需要人,人需要资金,资金需要政策,归根结底,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福利待遇、薪酬只是一方面,但不是起主要作用的。”黄浩明说。 社工发展 法制先行 ●巫昌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西方一般都是正式的、全日制的职业,其职业群落中的成员从事着与其他职业有实质性不同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这种职业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收入来源,职业群体内部一般都有共同的技术语言、工作风格和同质性的社会角色、身份、行为规范等。” 巫昌祯指出,中国的社会工作目前尚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仍属于行政或准行政部门的公务员身份。中国社会工作要加快与国际社会工作的接轨有赖于法制建设,要逐步推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录用、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
社工不是随便当的 ●关信平 南开大学教授 “全球社会的现代化,要求社会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规范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随便便成为社会工作者。正规的社工必须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通过资质认证。” 关信平指出,现阶段,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非常少,全国性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格认证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前,对社会工作的概念还不明确,实践当中没有这样的队伍及相关体制,培训对象也很模糊。所以有关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与培训只限制在大学,大学生是主要的培训对象,像其他从业人员如政府官员、工人等一直无法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尽管我国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都没有一个规范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 但关信平对未来的社会工作发展则抱有很大的憧憬,他说:“如今,从中央到整个社会都对社会工作高度重视,加上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队伍。我们过去和现在在大学里培养了很多的大学生,其中一部分将来可能会成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将构筑社会工作者的未来之军。”
社工协会要建成灵活组织 ●马仲良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谈到社会工作联合化的时候,马仲良强调建立一个社会工作的网络平台至关重要,马仲良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在各省市地区的社会工作单位之间应该建立一个互联网的交流平台,让各省市区的社工协会、社区服务单位都能登陆这个平台,分享信息。其次,各省市的、各种专业类型的社会工作协会应该建立一个会议制度,比如说,一年各省市地区的社工协会开一次联谊会或者是交流会,方便大家沟通,但是不要成立一个大的组织,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可以起一个主导联络作用,要灵活。
社会工作目前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王俊秀 《中国青年报》记者
“老百姓出了问题,根本不去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往往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即使给他电话,让他去寻求帮助,有些人都不去。”王俊秀对社会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来自己的真实感觉,“感觉社会工作目前处于一种‘有心无力’的状态。” 王俊秀说,几年前的一天,报社接到北京当地一名姓张的市民打来的热线电话,说她楼下门口每天都有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年仅四五岁的小孩乞讨,很多好心人给了钱但还是每天在那里。后来发现这个大人对小孩子呼来喝去,甚至有时候痛打孩子。 老张觉得这个孩子被利用了,于是打电话到报社寻求媒体的关注。“我们赶过去,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和跟踪,发现这个大人的确存在问题。”王俊秀说,虽然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乞讨小孩得到解救,但由于社会救助的整体环节脱节,他们对这个小孩的将来生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现阶段尽力帮忙。
社会工作不应走在舆论后面 ●卫敏丽 新华社记者
“拿着材料到电视台门口等候,或千方百计递交材料给报社领导,用各种方法引起媒体关注,已成为众多弱势群体寻求社会帮助的重要途径。”卫敏丽说。 “向媒体求助当然好了,效果立竿见影,能更快地得到捐款和救助。”卫敏丽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拥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能够让一部分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但反过来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更多反映出的却是我国社会工作的薄弱之处,如果社会工作能够走在舆论监督的前面,主动救助弱势群体,承担起社会责任,那就更好了。
社会工作应更加民间化 ●顾晓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现在社会上很多慈善、公益、社会工作等大型的活动基本都是在政府运作,比如贫困生的助学贷款,社会上救济金等,这样容易造成政府“资源独占”的局面,一方面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尤其在我国,民间组织力量势单力薄,虽然取得了不少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模式以及运作经验相比远远不足。政府应动员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社会工作来。 顾晓今指出,政府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应该处于一种指导地位,比如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让更多的NGO参与进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资源分配流动,得到更好的配置,另一方面也促进了NGO自身发展。而实际上,民间组织作为草根组织,能够接触到基层,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其反映的诉求比政府等相关部门更直接,更专业。
社会工作职业化即将来临 ●张继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副秘书长
“近几年,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即将来临。”张继焦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到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张继焦说,根据当前的形势,我国的社会工作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加投入,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第一,要加快社会工作方面的立法,规定社会工作机构的开办条件、社会工作者的资格、社会工作实施的范围、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等,实现依法管理社会工作,要给社会工作者一个确切的身份定位,要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证尽快落到实处。 第二,要鼓励人们从事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还不足,甚至存在着偏见,能够将社会工作作为职业看待的人很少,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宣传,来鼓励人们从事社会工作专业。 第三,加大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应该承担起社会工作普及的责任,以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文字采写:于佳莉 白晓威 郑祖伟 宋扬 胡丽波 曾鸣 李小健 尹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