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研究 >> 能力建设 >> 正文
高级搜索
为中国科普寻找出路
——“经营性科普产业”引发的思考
作者:刘莉 韩义…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9 14:49:31 | 【字体:

  科普是不是应该完全由政府来做?科普活动到底该不该营利?掺入商业味道的科普还能起到预想效果吗?中国科协八大开幕两天来,作为科协重点工作之一的科普,一直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大会交流材料中一个较为新鲜的词汇“经营性科普产业”,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动员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科普工作,中国科协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思路还略显陌生——诸如科普一类的公益事业,一旦和商业扯上关系,就一定会变味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许多国人似乎都习惯了这样的思维。

  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现如今形势下公益与经营“牵手”,似乎才是中国科普的出路。

  是科普就不该营利?

  “生命奥秘”塑化标本展已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展一个多月,门票80元。似乎为特意弱化展览的经营味道,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展区门口记者看到主办单位为:“中国解剖学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中华医学会科普部”,找不到任何公司的字样,但实际上制作、布展、场馆租赁等工作都由大连鸿峰生物塑化公司和另一家展览公司合作完成。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大连鸿峰生物塑化公司董事长隋鸿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2004年第一次在国内办标本展,就不断有人质疑他,做科普,怎么还成立公司?是否为了赚钱?既然标榜公益科普,怎么还定这么高票价?

  隋鸿锦觉得他办展览收门票,甚至营利并没有什么错。“展览靠我们民间资本在运作,场馆租赁、标本制作、精细布展都需要大量投入,要使我们的展览能够可持续性发展,自然需要一定的资金回流。”

  “说‘科学普及’是一桩生意,许多人会觉得别扭,认为这样一来,科普就没有那么‘神圣’与‘崇高’了,其实真理很简单——没有市场,哪有阵地?更何谈神圣、崇高。科普的市场化恰恰要消除这些传统观念。”华夏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一方态度明确。

  与在国内经历“科普该不该营利”的质疑不同,“生命奥秘”展在国外的巡展,为隋鸿锦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收入。展览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城市,创下2000多万人次的参观纪录。

  科普只能是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科普产品理应是商品。今天人们看电影要花钱,读书要花钱,学科学也该花钱。”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看来,目前我国科普市场尚未形成,科普产业化仍处“幼稚”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科普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并未将科普产品视作商品。

  一直以来,我国科普工作一直空缺着企业这一重要角色。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科普事业就被纳入政府工作之中,文化部科普局、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协先后承担全国科学普及组织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研究所陆续成立,科普始终还是以“公益”的面目示人。

  然而,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期面临投入不足的困境,如今更是难以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安徽芜湖科协的张政保曾撰文分析,科普工作不仅要完成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普惠,更要有对不同类型、不同知识层次、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群体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普工作。同时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快速反应和广泛宣传。这样繁杂的科普工作显然需要大量科普资源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调配是远远不够的。

  中科院等机构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在我国,每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每5人中有1人迷信所谓的“周公解梦”……中国科协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则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正是如此,张悟本、李一、“林红薯”、“刘太医”才便有了大行其道的可能。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功’,利用大众追求健康的需求大肆聚敛钱财,正正经经的搞科学普及的人为什么不能来占据这个阵地!”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曾国屏认为,像健康这样的领域,科普完全能够与市场结合。

  经营性会让科普降低水准?

  当专家学者们还在讨论科普“市场化”“经营性”这些名词概念时,市场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

  2009年年初,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就表示他们也在探索和尝试能够“自身造血”,理想的状态是线下有一部分活动能够获得收入,来支撑其他的纯公益事业。最近,他们成立经营性公司的消息从各个媒体传来。有媒体报道这只“科学松鼠”开始“向商业觅食”。而这并不影响“粉丝”们对他们组织的科普活动趋之若鹜。

  科普与经营的“牵手”在国外有很好的实践。美国著名科学电视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在本国市场取得成功,成为主流媒体,同时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用超过25种语言播出大量科教纪录片节目。国家地理频道的副总裁史博恩认为,传播地理知识、进行科学教育是他们的责任,但他也并不否认他们有盈利。除了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他们还在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并将之回馈到需要大量资金的科学传播事业;而他们力求更加完美地打开科学的坚果,把节目做得既充满故事性、娱乐性又不失科学水准,又能吸引更多的付费观众,从而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科普工作全部由政府“承包”,自然难免出现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而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推动人们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提高科普效果。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呼吁,加强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让公益与经营“牵手”,尽快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为中国科普寻找出路。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