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保专业化,光靠热情还不够 |
|
作者:周豫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5 3:17:23 | 【字体:小 大】 |
核心提示
“六·五”是世界环境日,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弘扬环保公益精神,建设民主环保,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第126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联合了广东省环保厅共同举办了“树立环保自觉,推进民主环保”环境文化论坛,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单位、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树立环保自觉,推进民主环保”主题深入交流,共商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和民主环保建设大计。
在论坛上,来自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韦祖松进行了《广东省组织的发展与展望》的演讲。作为政府智库研究人员,本世纪以来,韦祖松对广东省的民间组织一直保持关注,也是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的推动者和倡导者,对于广东省的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会组织,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他看来,广东省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会组织目前形势一片大好,并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他指出,当下环保社会组织依然存在量小、规模小、资金稀缺的难题,尤其是广东环保社会组织,加强区外、境外交流和合作非常必要。
“民主环保”利于政府、民众共同保护环境
俞可平先生曾经提出“制度环境”的概念,即规范、管理民间组织的一系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政策法规,当然也包括文化范围在内。广东省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以此为标志,广东全面启动了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工程。这一战略工程的提出无疑为环保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省里专门成立了在全国来讲规格最高的“社工委”,会后政府也强调要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对民间组织的重新定位。过去,政府对民间组织采取的是不干预、不取缔、不提倡的态度,但现在把公共权利放开是很大的一个变化。
此外,政府提出要购买服务、提出从资金上大量支持民间组织。在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民间组织的资金60%~70%来自政府,主要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民间组织提供资金。不少地方政府也制订文件鼓励银行向民间组织给予小额贷款,各地还要成立专门基金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人人关心的环保社会组织在这个环境下,它的春天也来了。从7月1日开始,广东省8大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去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这突破了国家层面的社会登记条例限制。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首先做出这个探索与我们的区位优势是相符的。
汪洋书记在去年环保工作会议上提出“民主环保”这个理念,民主的就是开放的,首先对环境信息要公开,老百姓要有知情权;同时,老百姓也有权利参与环保活动,民间社会环保社会组织也有权利去参与环境宣传保护;此外,公众有权利监督环境的主管部门。“民主环保”的内涵就是在广东建立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新的模式,政府和民众共同保护环境,它的提出至少现在为广东环保的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当下民间环保组织多数不专业、规模小、资金稀缺
既然有了发展空间,广东省民间组织有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氛围便是社会组织要考虑的。广东环保社会组织目前总体上量小、质弱、规模小、过于行政化、资金稀缺、专业人员不足,这是民间组织发展的瓶颈,也是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的不足。中华环保联合会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有3500多家、广东194家,这个规模与国家的发展是绝对不相称的。此外,结构不合理也是大问题,环保社会组织里政府办、高校社团大概占90%,民间自发成立的只有10%左右,80%里还有大量的是没有在民政注册的志愿者组织,但这实际上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社会组织。规模较小、资金稀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目前全国公募权还没有放开,民间组织的资金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的组织都是靠境外基金会的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人员的工资很低,很多全职人员都没有社会福利。在地区来讲,环保社会组织工资待遇在本地区有40%处于本地区收入水平的中偏下,很多人都是靠热情支持着。
前面提到,大量的民间社会组织是政府办的,好不好?当然好,但也有问题。一来资金、人员、运作都是依赖政府,缺乏创新精神,二来很多人以为这样的组织是政府行政权的延伸,不是真正的民间机构,缺乏公信力。目前,广东发展的300个民间的环保组织,转型去行政化、去官僚化现在显得非常必要,当下最大的挑战便是民间组织的专业化不高,很多民间环保社团没有环保专业出身,不像美国的80%环保组织成员是科学家。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对环保的科学支持、对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了解,怎么去做?
广东环保社会组织加强区外、境外交流和合作非常必要
总之,就目前的整体环境而言,形势是好的、空间是无限大的,具体该如何做恐怕是给社会组织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机遇和挑战,广东40%多的官办环保社会组织应该寻求转型,特别是现在广州在试点放开公募权,在这个情况下,只能凭自己的能力寻求生存和发展,不要等政府“喂奶”。过去总说环保社会组织没法获得资源,但现在有很多渠道,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便是最重要的资源源头。此外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环境组织合作也能加强筹集资金的能力,加强组织内部管理能力,这是现在社会组织迫切需要做的。
从环保社会组织来讲,广东在全国并不算走在前面,西南地区、北京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港澳比广东发展早,有的地区绝对数量比广东多、民间化程度也较高,从这点上看,广东环保社会组织与区外、境外的组织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可以尝试推动本土环保社会组织与国际,至少与港澳地区绿色NGO的合作与交流。想要树立开放性的思维,需要引进境外成熟的环保社会组织的经验和工作手法。人人都能成为环境的治理者,不少境外环保社会组织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南方日报记者周豫
摄影黄瑞玲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