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民的挣扎之一:农民在现代进程中遭遇到的情景
发布时间: 2005/7/28 20:35:32 被阅览数: 333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
|
中国农民的土地正在现代性城市化进程中日趋减少和消失,以城市化代替农业现代化的现代性社会转型,正在悄然的改变中国十亿农民的命运。当中国农民赖依生存之地缩小和无法维持生活而流落城市时,而城市化的疯狂扩张中又迅速将农民转变为市民阶层,在新的圈地运动被围剿和堵截农民处在两种危机动荡和摇摆不定之间。
同时,农民的生活还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危机带来的新的不适应——这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困境和事实,已经让中国农民再一次面临失去土地的困境,也面临着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转换角色的困惑,也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时期诸多矛盾与尖锐的问题。农民在迫不得已选择中——透出的整个社会潜在的危机状态不时的发出警戒,而这一切却必须要让中国农民来独自承受,这正是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所在。
(一) 农民在现代进程中遭遇到的情景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之中,最底层的农民所面临着多重困境选择,可能要比中国社会任何一个阶层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个没有积蓄多少思想和教育准备的社会阶层,这个曾经在几千年文明中承受着文化传统变异的群体。这个曾经是中国革命时期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广大富饶地域,也是中国社会受苦最多,最能够忍辱负重的阶层。他们在革命胜利后虽然有过短暂的占有土地的欢乐,却好景不长,被历次政治运动影响而未能完成现代农业转换。加之,随着农业人口基数的增大,以及农业生产力的落后的状态,还要承担着工业经济建设的积累需求,中国农民始终都处在不堪重负的状态下生存。每一次变革都很少让真正的农民获得长时期修养生息,一次次迫使中国农民参与到这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让自己的命运始终处在徘徊和非确定的历史转换之中,他们既无奈又难以改变和必须的忍受,这一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对农业社会激烈的变革冲击和影响。
如今,他们的人口庞大基数的激增,仍然是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苦苦挣扎,又在新一轮的城市圈地运动中,再一次经受全球化农业市场经济变化的格局,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在现代性的进程最难以面对和回避的尖锐问题。他们所遭遇到近现代中国变革命运,是一个未能够在多次社会变革中彻底改变命运结局的阶层,却为中国社会的改变贡献巨大资源力量和智慧的阶层。又一次次在现代进程中日益显现出脆弱的社会群体特征。而这一切又让他们难以诉说自己面临的多次生死存亡中那一次次不得已的选择和感受。他们在沉默中的忍耐,构成了中国农民的思想特征和坚韧性格。他们在承受中一次次去接受那些由他人决定的命运选择结局,备受其它社会阶层的歧视和冷落。他们有时还要承受一种被污蔑和轻视的命运,又无力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这正是中国农民必然承受的悖论。既贡献出最杰出的智者和劳动者,又要忍辱负重承受苦难的生活;既为他人的社会变革创造和积累,却也身陷在不断的困境和贫苦之中;既要经历不断的社会变革,却是中国社会最缺少改变基础的社会阶层。
从来都是别人来选择或改变他们的命运,而他们自身却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一切。所有发生过历史都好像已经必然注定似的结局。或许,今天的中国农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农民,所遭遇到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农民的土地一直以来就是他们维生的基本条件,而维持农业生产的条件却现代化程度极低,却又要应对全球化农业市场的变局。他们所获得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却是最落后的,并还要承受着更多无法想象外来变异的因素冲击。中国农民市场化的过程或许发生的很早,可是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尽管广阔和富饶的天地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可是面对全球化变局的中国农业革命,中国农民真的到了最困难的时期。在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国民歧视政策中——农民永远是一个得不到最公正的对待的对象,而又是农民庞大的社会群体支撑着中国社会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社会农民所面临的一种历史性的悲剧,在现代性转型的进程中——为什么总是要让农民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呢?而为什么又是农民社会的力量在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呢?这说明中国社会的选择,对农民问题的解决,历来都是没有寻找到最好的方案和途径,而又一次次让农民经受着他们无法处置的困扰。的确,中国农民始终处在一个令人不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之中,而普遍遭遇到这个世界上所有农民未曾承受过的痛苦的选择——集体化、私有制、包产到户、现代股份制或商品化农业,或国际化分工的全球化农业产生,如此复杂的应变和转换,都迫使中国农民在减少或失去土地的过程中,再一次意识到生活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一次痛苦的转变,而是一次艰难的无奈选择,却有无力摆脱这个社会和全球化经济给他们带来的不幸的命运。如果中国社会还能够给农民修养生息的机会——那么就别再折腾农民兄弟了,给他们土地和自己决定命运的权力,也不要用城市化进程去人为的改变他们,给他们以自主的选择。
一个农业社会的转变不是人为造就理想乌托邦社会的实现,而是经历自身的所面临的困境所独立选择的结果,也是历史演绎中固有的社会规律性显现出它的创造性生机。一个能够给农民修养生息的社会,就是一个能够让农民自己选择生产方式的政治自由,也是一个不受到其它社会阶层歧视或不平等国民待遇的阶层,教育的平等、环境的正义、收入的合理、政治上的自由、允许生产方式选择的地区差异性,对农民土地征用必须立法,或者是从社会制度和法律上确定农民的土地非商品化,坚持地方经济的合理性,而不追求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农业种植,而是要满足农民需要的前提下坚持自主经济作物种植,不要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和种植都实现国际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减免所有农民沉重的税赋,也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人为造市和迫使农村城镇化,这对于中国农民无疑是自我决定命运的机遇,城市正在扩张中让农民承受着新的问题和矛盾,而农民自身的问题却始终停留在生存的艰辛之中,这既是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的需要,也是避免全球化借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而掠夺农民的利益,更是在中国社会之中让农民不要在遭遇太多人为政治的影响和欺骗,让农民真正去决定和选择自主的命运。
|
上两篇同类文章:
流民的挣扎之二:在中国谁真正地富裕了?流民的挣扎之三:市民与市民社会的成熟标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