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诺贝尔,奥斯卡,中国文化的集体痛经
发布时间: 2007/11/6 15:23:18 被阅览数: 1006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又再一次爆出冷门,英国作家多丽丝 莱辛,在她88岁高龄获得该奖项,其理由是 60年代写作了一部《金色笔记》小说,反映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一代新女性反叛主流文化精神历程;这对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很重的中国文学界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刺激。

 

在文学艺术上,中国人一直都有着追逐诺贝尔奖强烈情结,如同中国电影在追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一样。(指大陆)在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后,总会引起了不少情绪化的焦虑反映。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一直以来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但是,每一次,它都让中国人痛心感受到与之失之交臂焦虑和无奈,这是因为,中国人太需要在这个世界性领域中获得此项殊荣了,并以此证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性范围的认同地位,中国文明在全球化中的伟大延续。

 

如果说诺贝尔奖主宰着世界自然科学研究和文学写作的方向,这一点通常不会有人反对;如果说世界上,所有人都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世界性承认,这也不会有错;同理,获得电影奥斯卡奖也是如此情景。当然,对于一个已经有许多诺贝尔得主的国家来说,人们更看重的是今年谁的成果被它承认,更看重它的价值,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奖赏,通常它的世界政治涵义在此被取消了。

 

不过在一个未能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民族国家,每一年一度的颁奖,成为一种政治象征,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焦虑。每年一度,在诺贝尔奖颁发时刻,中国文化人都好似集体患上了痛经,如同电影奥斯卡的颁奖悬念一样,带给中国人更多文化生产上的焦虑,带给人们不能够正确表达思想的虚无,带给人们极端虚荣心的膨胀、或自我感觉良好的狂妄;却并没有带给我们健康看待他人文化成功宽容心态,没有带给我们正确认识他人文明谦虚,没有带给我们更加开放创新的文化信念。

 

细想起来,这个不是简单到1+1=2可以说明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轻易避免谈论事情。这其中隐藏着玄机并非是一个未能获奖的问题,它包含着中国文化深层困惑和国民基本素质未能提升的普遍文化心理意识的焦虑在作祟。

 

平谈的看待诺贝尔奖,或者说奥斯卡奖,可能会消除我们文化上的焦虑。不是因为我们淡忘了这个世界文化最高的奖章,它就可以医治好我们对于它的渴望与企盼的病态愿望;而是说,当我们学会不以自身价值去评说获奖是非,也不以他人作为世界文化根本标准时,我们学会了以平和与健康的心态,去对待世界性的文化大奖的评选,这才是一个世界文化大国所应该持的普遍诉求与心态。

 

不会把他人的评奖看作为唯一的标准,也不会自暴自弃认为诺贝尔奖离我们还很远,更不会单纯的把获奖作为创作作品唯一动机和目的。这种对他人文化标准尊重,对他人成功由衷欢喜,是中国文化中应该具有健康、自信文化心态。我们不会仅仅为获奖而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我们是为表现我们的苦难的生活或民族历史而创作作品,是为表达自身生活或心灵复杂性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只有回归到根本之处,思考我们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并带给世界更加鲜活的生存经验,带给人类更加多样的文化体验,这才是世界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最终意义。否则,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诺贝尔或奥斯卡奖的怪圈。因为,当你丧失了独立的自我,丧失了自信文化信念,丧失了对他人文化开放和尊重意识,丧失了用健康的心态去接受世界文化大奖软实力,你最终不过是一个专业获奖者,缺失了对整个世界文化健康与宽广的胸怀。

 

一个不能够正确判断世界性文化大奖态度的民族,一个不能够摆正对待世界文化艺术大奖立场国家,说明在表达对诺贝尔或奥斯卡奖价值与判断的问题上失之偏执。尤其在国内新闻媒体中,它被极端的情绪化放大推波助澜下,中国人,此时最容易患上了未能获取世界文学艺术大奖的焦虑症,好似每年一度的文化痛经,折磨着中国人脆弱神经,也暴露了对他人文化排斥与嫉妒阴暗心理。

 

这种文学艺术上情绪化的紊乱,被媒体不适宜的放大了之后,它伴随着非理性的判断或阴暗嫉妒心理在其中作祟;同时,它也会影响中国整个文化精神生产的走向,影响着整个未来文学和艺术创作方向,影响着中国新闻媒体极端化情绪报导的来到。当然,其中对于诺贝尔或奥斯卡悬念多方猜疑,也构成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事件中心,或许,就是这样一道宛如世界文化风景,决定着中国人内心文化情结的紊乱,必须要经历一次次深刻地反省或自慰的宽容,给出一个个更加合理解释或理由。

 

尽管西方人文化观念决定着这个世界普遍文化走向或价值选择,但是并非是说,西方是就是唯一评定具有高贵文化普世价值体系认定者。它影响并决定了每年一度作为集体痛经文化症状,此心态,在于过分看重该奖政治意义,在希望被世界文化评选获得承认同时,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或者被全球接受认同,这如同奥运会上拿奖章一样,代表着一个强大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自然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中国人关注诺贝尔奖,是由于在大陆这块土地上,还未能有一个真正意义的本土人获奖。除了李正道、杨振宁和高行健,奥斯卡奖的获得者李安等人之外,这些在国外背景下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虽然代表中国文化一个部分,但是却并不能够代表今天中国大陆文化或者说研究与写作水平。所以,集体的痛经或者对诺贝尔和奥斯卡奖焦虑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这是我们每年挥之不去无奈,它们今后可能还会长久的笼罩在我们头上。

 

诺贝尔奖离中国究竟有多远?这不是一个用集体的焦虑和痛经可以替代的问题,也不是用贬低他人标准可以成就我们的问题,更不是可以通过政治因素获取得到结果;它需要人们走很长的路去探索。据我保守的预测,中国人拿到诺贝尔奖的机率虽然是增大了,但是,真正想得到它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国人心态和整个文化浮躁不改变,没有真正仰望天空的人,中国人就决不可能、也决不会真正意义上拿到任何诺贝尔奖!(2007-10-16

 

 

 


上两篇同类文章:
  • 一位大国总理的文化心态
  • 李敖和王朔是中国的牛虻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