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一代人心灵阴影的叙述
发布时间: 2007/11/14 20:26:33 被阅览数: 790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周国平《岁月与性情》  余秋雨《借我一生》

在这个夏日,阅读有些寂寞的清冷季节中,读书界同时推出以散文写作著称文坛的作家写出二本的自传;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余秋雨《借我一生》。他们不约而同的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正面的叙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的真实,同时也不约而同的遭受到同一时代人的评说。我对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引起我的兴趣是:这种用散文的笔法,用亲历的生命经验去叙述文化革命时期的这一文化现象。

 

两位当代散文作家,面对青春时代的一段无法回避的历史,他们叙述究竟有多少历史的真实呢?代表他们叙述的自传所呈现的那段时光,又有多少能够得到同一代人的认同呢?人们对于作家的敏锐的才思掩饰不了的那段历史真情的重新阅读,他们究竟在何处发生了叙述的奇异呢?为什么同一段文革的历史叙述,会引起与他们一起同行的人,这么多褒贬不一的回应呢?

 

期间,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文革历史中曾经共同走过来的一代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理解自己曾参与其中的文化革命运动呢?当时,他们又是在青春萌动的时期,狂热的坠入到历史的创造和革命的运动中去。不论怎么去撰写,这段曾给他们心灵史上制造巨大伤害的历史事件,还没有远去。它们的影子还笼罩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之上。尽管我们改革开放20多年了,生活的情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内心里遭受到文革运动改变和扭曲的文化心理意识,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和阅读里,对于我们的心灵,去理解文革中的自我——构成了一种审判、反思和追问……

 

两位散文作家,几乎同时推出自传,他们分别叙述了各自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身置在北京、上海两地,参与到文化大革命具体情况的描述,又同时都撰写了在高校的背景下,进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正是这些涉及到仍然活着的人与事的判断和叙述,引起了当事者的直问和对叙述是否虚假的怀疑。

 

一个人的记忆可能局限于具体的事情,而看不到事态的整体;就是有些亲历的事件,也可能带着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叙述心态返回到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真实中去。他们曾经做过的,曾经在形势所迫违心说过的,他们曾经在那段历史中所持的态度和立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轻易逃避的政治质问和责任。是思想者或作家的局限性,不能够超越那个时代,你所有的叙述如果更多的带着今天的目光,或有意的制造一些人为理解的困难,自传就成为一种辩护,一种为历史曾经不这样发生而进行了一次掩饰或修辞。

 

写作者的动机是从自我的回忆中——全新构筑一个个人历史的真实。可是许多活着的人,曾与你一起走过来的人,虽然零星的散落在各地,却没有彻底的遗忘自己的记忆,以及诸多亲历的事情。历史的叙述不在于重新给予它什么,而是同时代人中以及相关的人和事,为什么突然有如此强烈不同的反响。

 

我觉得是:对文革的历史清算,从个人的口述与写作历史才刚刚开始。每一个从文革中过来的人,内心中都有一本心灵的自传。它不是以今天的某个作家成功的身份来诉说的。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或许这是一个不能轻易判断的问题。因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灵,仍然有文革时代的余风和流韵,也有它的余悸和风潮。

 

正如历史上,犹太人面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军国主义面对南京大屠杀,前苏联面对古拉格劳改营,这悲壮残酷的历史,对于继续写作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求真的生命——他寻求的是整个民族一部心灵史。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一种历史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参与和怂恿,狂热和冲动,伤害与逃避等,这构成了普通人历史的真实,不是可以用文字抹去的。自传的历史回避不了这阴影般的罪恶,并且它继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上潜行。我们不是要粉饰自己,而是要揭露自己,忏悔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此的面对自己心灵的自传。自传不是一个可以用漂亮的文字一带而过就可以洗刷的罪恶。

 

整个民族都应该书写心灵的自传。忏悔的自我,这攸关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攸关下一代人的心灵的成长。周国平和余秋雨的自传,表达了他们这代人,是否难以忏悔笼罩在自己心灵之上的阴影,或者说缺少深刻自我批判的反思能力。成功的散文写作,是不能够代替对历史的罪恶清算。而伪饰的自传又是对历史另一次犯罪。

 

真正的心灵写作是用真诚的心和深邃的思想,进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空,将自我与他人的历史事件彻底还原。而不是避重就轻,而是一种觉醒和彻悟——从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去洞彻,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对那个时代投入过多的热情和政治盲目,也是他们这一代人思想贫乏和浅薄的标志;他们后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以及内心中成长起来的良知,不足以构成对那个时代的重返。在心智上恐怕很难说成熟,道德上也很难说是提升了,思想的反思力还不够。所以,自传的推出,自然陷入到一场褒贬不一的处境。真正的自传者对于生命的理解方式,应该是博大、真诚、宽容和自信的,不回避自我曾经做过什么,也不伪饰什么。

 

周国平、余秋雨以散文的方式撰写的自传,投射出一代人心灵受文革阴影笼罩还没有散去。他们的内心还没有足够的平静、宽容和真诚,以及相应的理性思考的高度;或者说他们还缺乏撰写文革时代心灵史的准备;这个刚刚开始触及到的灵魂深处的一段艰难的历史。同时,周国平余秋雨又是大胆而率直的,他们的笔触已经触及到这一历史心灵阴影的一角。

 

我们的历史中,有太多的人不能触及心灵的真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沾染上了伪饰自己的卑劣。对于中国社会思想的批判和民族精神的反省,是应该同时在个体经验中成熟起来的。真正的忏悔不是一本自传,而是应该在活着的同时代人中,将历史的真实自我,凸现于这个喧哗的世界。我们内心的平静和纯粹,才是一种真正的平和与大气。忏悔的精神如果已经来到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精神中,我们就会对今天的一切事情,怀有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敬畏,我们不再狂妄或轻易的判断自我,而是从内心深处检讨自我,去发现一个民族在忏悔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新生,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更生的自由力量。

 

 


上两篇同类文章:
  • 情欲是爱情的原始之火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