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近日我读过的几本书
发布时间: 2007/11/14 20:30:57 被阅览数: 861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迷失上海》等4本书

我喜欢阅读,这是我生活中唯一可以忘记一切痛苦和忧伤的事情,也是生命中最能够体验复杂与有趣生活的直接感受。因为,困惑大于思索,总是让我开始于阅读的进程中寻找思考的路径;也是幸福容易消失,我们通过书籍保留着昨日的快乐。诸多的原因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阅读背景。只有在一个特殊的机缘或时刻,我们相遇了属于自己命运的书籍,透过繁复的意象,我们开始寻找到一个清澈起来的阅读意识,这个时候,一本书就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象征,我阅读了它们,它们也给我带来的无法叙述的生命感受,我已在其中走过了我所有经历过的往事……

 

《迷失上海》是留学美国的巴宇特撰写的文化随笔集,大多是已发表在万象文章,2005年由上海书店集结出版。从东西文化视野出发,既可以跨越它们,又能够进行比较研究透视其间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另类写作的眼光表达出来的独特世界。文字是唯美的,在喻意转换中探索也是令人叫绝的。其中一篇《项美丽-上海-邵洵美》文章,读起来让人们浮想很多。邵洵美是中国上海三十年代风流才子,与美国小说家项美丽之间的爱情,是带着东方浪漫又不缺少西方的激情。这段跨国恋情是真诚而充满离奇色彩的。文字中可以看到项美丽将用小说的笔法叙述了邰洵美形象,也投射出三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情趣。不论是他们分离之后的苦恼,或者还是浓烈的爱情,都展现了两个极为不相同文化背景的恋人之间的特殊的意味。后来,尽管他们还是分别,项美丽虽然曾经做过了邵洵美的妾,注定也不能够生活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她还是回归到自己婚姻和文化的氛围之中,去写宋家三姐妹传,到了重庆,后与他人结婚生子。而多年之后,当邵洵美再一次在美国见到顶美丽时,也是物事人非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跨国爱情就是这么成为佳话。巴宇特的文字是介于中西间文化比较的眼光观察社会的,很多时候她个人体验视角却是充满个性的表达的,我留恋在她的文字间获得了阅读的享受,也同时感受到差异化的文字,是可以这样表达人们不同语境中文化感受的。我有些迷恋她的个性化的或者说空灵式的文字,主要还是因为精神独特的理解方式,让我记住了她笔下唯美的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全部精神世界。

 

《时间的玖瑰》北岛新作,200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8月发行,读过这本书籍之后,才发现北岛这些年国外漂泊生涯真的是充满了对诗歌进行不断地探索精神。整个20世纪伟大诗人金链被他的思索连接了起来。这是一道唯美主义的诗歌风景,也是一个人类心灵世界走过的足迹,更是痛苦的北岛在诗歌历程思考的印迹。我怀着如此的心境阅读完这部不错的诗歌文论集。北岛是认真而专注的,他对于中国诗歌翻译中出现的偏差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详细的分析诗歌的文本中,发现了诗歌在翻译中的缺少或随意增添内容,分析在理解上造成的问题与困难,也是令信服的。主要的还是,我们通过这个长长的诗歌金链,发现了人类诗歌史上最复杂和迷人的风景,洛尔加、曼德尔施塔姆、里尔克、特立克尔、策兰、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这个诗歌队列,基本属于三个比较清楚的语言系列,它们德语、法语、俄罗斯语言,这些伟大诗歌都产生于这样国度——苦难和痛苦的心灵。整个20世纪是一部说不尽的诗歌史,却在吟唱中发出了最沉痛的声音。在法国诗歌的象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结束,在俄罗斯诗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苦难世界的存在,在德意志的精神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神秘与冷漠或者说深刻与唯美的交织一起风格显现。如果说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射表达,我觉得北岛的诗歌文论却给人们透出了一条理解诗歌的小径。尽管20世纪的诗歌并非就是如此阵容,但是,可以肯定北岛关于诗歌的思考却是触动的永恒。欧洲传统的诗歌情结,在中国诗歌思索中透出了特有的力量与智慧,因为,我们的北岛,就是在80年代开始阅读这些人的诗歌才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伊托邦——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廉。J。米切尔撰写的一部新作。还有一本《思想的未来》,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著,这二部专著都是关于信息与网络社会的最新作品,他们所思考的问题都是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在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选择,未来的城市与乡村都会因互联网发生彻底的改变。前者主要叙述了人们对于未来网络生活的所有方面的问题,人们将从互联网世界的开放性中获得更多服务,更多的精神文化的享受,而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变化将突破从前地域性,而进入到一个空间文化时代或者说地球村的时代,人们生活中经常遭遇到的更多的选择是,面对网络社会带来的问题,人们必须学会适应未来的互联网生活,大规模网络发展、远程传输占据主导地位、软件:智能场所的新天才、适宜居住的计算机、重塑工作场所、远程服务化城市、在场经济、精练和绿色,这些题目就足以让人们浏览往复。《思想的未来》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开放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书籍,在内容层、物理层、代码层理念上梳理了互联网时代,日益开放的网络技术必须要求人们更加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以技术控制未来,而是趋同于更加公正与技术开放性塑造我们的未来社会,尊重个性自由与开放才是互联网络最终的选择,一切保守的知识产权法来约束人们才智的创造性都是不适合未来互联网社会需求的。

 

《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美国》是美国学者洛林。艾伦撰写的研究熊彼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性著作,由吉林人民出版20034月发行,在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时代,熊彼特的经济思想不是潮流。而对于今天这个创新世纪和时代,熊彼特的经济思想却成为人们阅读的热点。熊彼特是奥地利经济学家,24岁获得博士学位,曾也后担任过奥地利的财政部部长,当过奥地利银行行长。一生大起大落,最终流亡美国,成为国际著名哈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生提出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前三个十年中创造出来的。他坦言,人的生命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就是生命的前三十年,而他一生的经验就是如此的验证了他的理论。他创造发现的静态、动态经济理论都是三十岁前完成的,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继续完善这些经济学思想。这位生性浪漫,一生坠入爱河而又以虔诚之心崇拜个人隐蔽宗教情结的人,不断地在为母亲和第二个妻子祈祷中度过了自己复杂而充满动荡的一生。他不断地祈求着亲人的力量,给予他创造性的思想,又以惊人的智慧不断地向着伟大行进,在流落美国社会又时时感受对故乡的深情,他决不认同美国社会的经济政策,他反对一个经济学家单纯的成为国家政策导向,他追求纯粹意义的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大师,一生都在为学生作着开门的工作,启示那些可塑之才去发现与创新,他的学生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许多学生成为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而他自己后半生始终都在教授的位置上,为启谤心灵而辛勤的工作着,最终于1950年逝世美国。(1883——1950

 

今年的夏日快要过去了,当我在阅读中体验着伟大的心灵世界全部的丰富与复杂时,我的心情是清澈和幸福的,与智慧的书籍为伍的日子,就是快乐的如孩子般地高兴日子。我从来都是因为思想而愉快,因为痛苦而幸福,因为爱而温暖。扑面而来的书香就是我内心中最为甜蜜气味,而思想如溪流般流淌就是一道迷醉的风景。或许,这就是今年这个夏日中最完美的时刻,我与书籍的遭遇它们成为我心中另一种幸福的体验,在一个炎热的时代与社会中,我相遇了属于我的阅读,我的书籍,我的思想……

 

 


上两篇同类文章:
  • 青春时尚的法国女作家萨冈
  • 迷失在女人肉体中的舒里克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