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比较文化研究的世界目光
发布时间: 2007/11/14 20:32:02 被阅览数: 879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追忆》

这些日子经常是在凌晨习惯性的醒来,思考着与阅读相关的事情。在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的思虑中,发现近日阅读量减少了许多,已经影响了我每天写作的情绪。不能够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就不会形成一个连续、清晰、流动的思绪冲动,就不能够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思路展开进程,就不能超越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围困。

而我的所思、所悟和情感的体验,就只能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思维圈子内,不能让思想和情感扩张到另一个世界边界中去,或者不断重复着一些从前已有的思想,却并不能够觉察到自己的重复思考的愚蠢。阅读的不停顿发生,就是一个不断扩张性或打开思想的路径。系统的阅读,也可能给专业和系统的写作带来深思的问题意识,不再飘浮于那些碎片式和游移的状态。

早晨,阅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的《追忆》,文本是融入西方文论抽象性和中国散文质感为一体的作品。它们一直以来就是我追求写作的一个崭新的文本模式和表述范式。在纯粹的学院派之外寻求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让文论与批评思辩和散文质感一起构成一个新的文本体验,其中充满了内在理解理性与诗意抒情机理和特征,将中国传统诗歌和文化传承聚集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碑文、铭文、骨骸、繁荣与衰落、断片……

最后,又前后照应的从中国传统文本的分析和比较中,创新的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历史的传承中方法的分析。西方的思维重视事件的真实性和文本的内在封闭的自恰性。中国文论重视外在社会广泛的联系性。在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对比中,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和散文间内在机理深沉含蓄的艺术韵味。

中国文化的特点被一个美国人分析得如此的透彻,他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比较的差异上,才使我们看清中国文化的根脉所系。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传承要由这些西方汉学家来阐述呢?李约瑟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费正清著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其中的玄机就是站在一个异域的立场上,持另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时,容易发现彼此文化之间的不同和差异。

西方文学或戏剧的剧情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系统。而中国诗歌或散文写作多是一个碎落的断片,它连接着那个失去的时代的个人体验。生命的感受直接穿越时代与那个失去的片断相连接,这种叙事完整和破碎之间的区别,是在文明进程的选择中一个民族思维和表达凸现出来的特征。这也是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宇文所安,对于中国诗学和西方文学作出综合分析出来的特点。我这些年的写作,基本是断片式的表达,时代的焦虑和文化与诗学的传承一起被带入到文本中来,我无意去建构一个整体的叙事框架,而是随兴所致的艺术感受,在断片式的文字散落中享受到一种独异之美。

在这个时尚出生就即刻就死亡的时代,人们的艺术感受碎裂而表现为断片式的无根漂泊,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感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我们传统诗学碎裂的艺术感应传承,加剧了我们对这个碎裂时代影响的情感危机。一个开放结构的艺术作品所包容的时代之思,好似一阵风,吹拂了我们,却没有留下什么。回想和记忆以及诗学的蕴涵,都没有在断片式的艺术形式中留下真正的杰作。现代人浮躁的心态,已经无法辨别艺术和时尚的断片之间的差异,一切都被视为碎裂的残片正是当代文学和诗学作品的败落……

宇文所安关于《追忆》写作手法,是一种创新的诗学文本写作实验,他追忆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的过程,例证了中国诗学与西方文学各自不同的特点。前几年,曾系统的读过他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对他熟读和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思路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再读他的《迷楼》、《追忆》等作品时,自然就更关注他抒写中的抒情文笔和情思。他的研究方法是超越于纯粹学院派的样式,呈现了他独创的文体创造性和新颖的文学研究意识。

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经典阅读,自有其特有的理解方式,并显现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和理解和角度的特异。近日,我还阅读美国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他也有其独特的理解孔子的礼和道的见解。将孔子的人格以及所思的内在精髓,都显现于一个重新被理解的视域之中,时常让我感到新奇和从未有过的理解体验。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会不断地造成这样理解的变异。在西方汉学家的眼中,中国古籍独出新意,这是当代中国古典阅读应该注重的问题。借鉴他人的目光和独异的理解力,重新返回到我们的古典原点上,去思考整个文化的起始,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性的角度进行文化的交流。

我阅读的原则一直奉行现当代作品不读或少读,尤其是当代人的作品几乎不读。多读西方著名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经典文本,或西方社会最前沿的文化代表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或西方不同国家和文化区域的著名作家作品,分门别类的去精心选择进行阅读。同时,也选择一些世界范围内被现代社会肯定的作家和学者作品。对中国古典的阅读只局限于经典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也属于一种必要的文化修养。现当代作品垃圾太多,很少能够有值得流传下去的经典,随着时间的淘汰,好的作品会浮现出来,那时再读也不晚。

近日,想系统阅读西方几部文学评论的著作,欧文•白壁德所著的《法国现代批评大师》,利维斯著的《伟大的传统》,还有宇文所安的几本著作,主要是想通过这些超出文学批评的文本研读,借鉴他们的写作经验,调整我下一步写作的思路。在理解和贯通中西方文化背景之下,重新梳理我对诗与哲之间的关系理解。或研究东西方文化源头上的差异,去透彻的理解今天文化融合交流的多元性。在思想和文化史上,去寻找诗与哲之间的深度契合,在学思上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和收获。每一天留给写作的时间太少,读书的时间也太少,网上和录入文稿需要大量的时间。一天的时间里,没有充分的完成各个部分的工作任务就已经精疲力尽了……

结束忧郁和苦闷期之后我的信心又恢复了,创作的激情又重新复活了。扩大自己的阅读眼界,进入到世界原本的起源和空旷的视野中去,我们才能够体验各种文化殊途同归的境界。有许多专题的研究摆在我的眼前未能有时间去完成,海德格尔、伽达默、本雅明、罗兰•巴特、福科、萨义德、柏林……这些我极喜欢的思想家,需要研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梳理其思想,贯通他们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史,这是一个受到启发和影响的过程,更是一个面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思考的必然。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更需要世界性的目光,去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寻找对话理解的契机,使文化生态共存共荣,满足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需要。

 


上两篇同类文章:
  • 重返人类生态文化史的起源
  • 近日我读过的几本书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