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感性风铃在透明的风中飘响
发布时间: 2005/7/26 18:12:30 被阅览数: 2290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灵思是生命的影子,直觉是灵思的触觉,灵性生命自我保护的本能就这样在灵与肉的缝隙之间飞动;它是热情的幻想、苦恼的感伤、或兴奋中的体验、对未知事物敏觉的感悟。一切灵思与敏动,识别了生活透明的包围和环绕,我们把自己困惑的世界消解在自由散漫或恍惚朦胧的意念之中。同时,我们也在理性规约中训练了头脑的僵硬,感官的麻木,有时也让灵性彻底失去了自由;一些沒有经过头脑思虑和身体检验的规则、道德约束、理性逻辑使我们丧失了感性事物的灵敏,我们将身躯抛入在红尘之中,如同风中透明的风玲,在理性和感性之风中摇动间飘响;我时常感受到两种力量撞击的疼痛,在人的灵与肉深处发出凄婉的声音。知性与悟性对于身躯、灵思与感性对于身躯,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无法彻底解脱的宿命。

  在时间之水里,我们游戏在波光潋滟的时光里,肌肤的痛感与快乐,心中的风情与爱恨交织起来。一切都是物质化的生活表层,它用目光的锐利、用坚硬的手触摸了我们。我们湿润在雨季里,在灼热阳光下;我们在忧郁的阴暗和灰暗的情绪流动的季节里,内心世界侵染上了这种敏感、灵思,是对平庸生活的感受、抗争和拒绝,是人们用复杂的心灵去体验环绕我们的物质世界。感性的直觉已经破解了一切知性的概念,一切理性与无聊的东西都是知性世界带来的愚昧。生活的表层就是皮肤、心灵的知觉,就是感性的手触摸到了坚硬的力量,随之,我们的心就产生了意象纷呈的敏感……

  常有这样的一种情景,我们无语的沉默在繁华世界之后、之中和进程里,随着那些快速变幻的事物和人进入到忘我的状态,神思好像被一种魔力所掌控,你在虚无的时间之水中浸染上了一种情绪、一种记忆、一种心情、一种自由而狂妄的野心、一种根本无法界定的复杂的意识在弥漫着你正在经历的时空——这就是生活本身的平庸和内心世界经历的复杂和简单。你始终感到生活在别处,可真实的生活又真真实实在你的近旁,你在思欲中无法克服理性世界的陈规陋习对感性的约束,又不能从这面临的事态与埸景中逃离出来。生命的在场直接体现在你与具体事物的连接和距离之中,事物表层滑过你的肌肤,可你思想深处仍然有久久地回声。你根本不知怎么将这生活进行的节律协调于身心之中,你周围的物质世界已经远离你而去,余下的就是内心中那股悲凉,那种挥之不去的感受。

  超越平庸、平静和无聊离奇的生活的情景与埸所,生活的具体情景虽然是这些细碎的事物和变异,生活状态仍然并非是全部精神能夠容括的。人们就是生活在这种既在当下又在内心的挣扎之中,纯精神地活着充盈了这虚无的真实。而细腻生命的感受无不在这种场所的围困中,生命的意象和幻觉就是这种无聊和平实的过程,时尔表层,时尔深刻,生活情景的不断转换,虚无的意识在这期间流动和展开,影响了我们生活本身的进程,这就是思想、情趣和意识的流动如此的蜿蜒和曲折覆盖在生活之上。情感好像惊过了所有必须关注的物质化生活,它在这一切埸景中穿梭,不在事物表层上留下痕迹,却在内心深处镌刻下深深地疤痕,时间之水渡过了我,我却仍然在事物外部飘荡,心的世界从来沒有达到如此物欲般地沉重。

  物质化的生活表层就是生活所有场景中坚硬的和流变的事物,而内心的世界在我们虚无的时空里,我们时常双重的投入到正在进行的生活急流里,经常引起的强烈感受时,外部生活物质的力量在不断扭曲和消解我们内心的情感,人类欲望的意志和愿望总与正在占有和居中的生活发生矛盾和冲突。人们的精神虚无就成为感受这物质化背景和场所的忧郁的气质,这种郁烦心情和思欲带来的困惑,笼罩在我们物质化的生活之上。人们此时最容易坠入虚无的世界,我追随深刻的体验却未能逃离出场所生活的围困,感性世界强大的占居了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而那些思辩和理性构造的虚无又离我们如此之远。这被撞击的感性风玲在虚无与真实之上,体验到幌忽之中朦胧、复杂、迷雾、虚幻、迷醉。。。。。。

  我想用这种强力的虚无给予生活一种解释。可是我仍然不能从冲击出矛盾的旋涡,我究竟属于表层的物质还是精神深度的内心。一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纠缠和连接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异或麻木、或灵敏、或完全物欲化;我们的感受、思欲和理性的虚无,在生活场景中双重的干扰和影响我们生活的进程。我不是反对理性或科学本身,而是那些陈腐和旧规制定东西约束了我们的感官,兴奋而感性的空气中流溢着清沏被消散了,重复和沉沦的日子使我们觉得在沒有创造的郁闷中的死寂般和阴冷。

  人们总是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中去看待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一切现实生活给予的图解并非如此。一切感性灵敏实在无法截然区分中两者之间新的复杂感受,感性和理性是混合相处在一种复杂的情景。一个纯粹精神化的个人你无法逃离这个时代的漩涡之外、这个平庸的生活之中。那些有些暗淡、清冷和沉闷的日子,这就是我们无法描述的苍白的日子——它静静的期待没有结果,它复杂的思考却没有痕迹。你快乐的写作却浅浅的轻划过这忧郁的时间之水。一个注定不能深刻的思考者,时间把镜面一样的幽深和清冷泼洒在我们的言说和记忆的空白处。我们就这样在树阴和草坪、湖水和山峦之间获得了一种失落的孤寂,这种有些感伤的东西浸透了我们复杂有些愚蠢的动机。在心灵之外,物质世界的喧嚣已经让我们时常感到压抑,财富建构起来的显赫又让我们觉得渺小。只有当目空一切或渺视这些物质化的力量时,可内心中那股虚无的风又常常使人觉得生活得沒有底气;感性生命的知觉总在物质之中进入到我们的体验,理性规范约束我们的力量,又时常让人沒有根基的生存于感性生活的破碎之中,这种困惑来自无法辩别的生活本身,来自于创造性生命对这种虚无力量抵抗的不足。

  如果你忘记了直觉属于灵性生命的一青睐、上苍的恩赐;而追求理念的虚无。生活真的变成理性主义所描述的清晰和透彻吗?丝毫不夹杂情感和意识的萌动吗?实证主义的判断肢解了构筑我们生活中的全部语言基础。维特根斯坦和罗蒂、普特南他们的世界一定不和我的世界相交融,他们用逻辑的语言分析了生活中所有的可能,真理被肢解的既透明又清晰,好像一切存在的事物已经被他们演算了出来,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神秘之间,已经有了清晰的界限。我痛恨那种思辨力的清冷和果断判断力的摧毁,人类总是预先地接受传统和习惯的观念,开始自己感情化的日常生活,这些根本没有被自己生命检验过的观念,自然的构成了一种先定的标准。他们往往在生活的经验面前一次次遭遇失败,使自己陷入到茫然或无所适从的境地。感性的器官总不能全面放开自由的力量去进入生活,理性的规约总在预设了一个前见,制约了我们感官世界的放开的力量同时也抑制了理性深度和广度。

  这时,我们才开始怀疑任何预先的知识和理念,只有回到人类最初产生如此的理念的地方,它才是唯一的令人信任的东西。我们回到人类最初肯定个性生命唯一性上来,它才是生命最本真的直觉感受,是这样的经验创造了我们生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切开创真正人生经验的感性生命,才是给世界带来独特的体验的地方。从现象学源头开端,我们研究人生的初始状态,当时、当下在场的那种萌动的力量,什么让我们用体悟的方式进入到这个时空交融的时刻?先前一切预设的东西在这里都已经失效。正是灵机一动的感性的敏动使这个理解的世界充滿了生机,经验人生的力量冲决了一切预知的陈腐,我们此时理解的世界不再是先前预知的,而是生命创造活力带来的,是不同先前的约定俗成的,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从此,我开始怀疑那些普遍的真理和主义,我坚信自己唯一性的生命体验所获得的经验。但我绝不忽视这些先前伟大的智者已有的知识和信念,我不过用怀疑的精神接受了他们的存在。人不是如此的这么简单,它透出的力量和思想的直觉应该有另一种方式的表达,胡塞尔、海德格尔、亚斯贝尔斯、伽德默尔、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这些思想大师的创造和发现的思想,尽管有对先前思想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同时,更多的是他们感悟世界的方式与他人不同,生活的可能是不能在一种哲学的智慧中界定,一切范式都是一种复杂的世界思想绘画,一个真实世界建构的模式、一种理念世界的建筑,而我们不能被某种体系化理想化的东西吞没。

  因为,从来的哲学和生活是如此的充满复杂的变化——笛卡尔、休谟、洛克、斯宾若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念体系。一切被知识化的体系,在成为智慧的瞬间就已经将智慧本身的奥秘所解构。生活的存在本身不是思想而是更多的个人灵性的感受。是什么东西使这些片断和零碎的知识成为一种观念的体系或思想和主义,这是生活意义的虚构,还是纯精神化的世界需要一种描述?这些思想家试图用统一的思想容括复杂世界的简明,有时,思想家想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的涂抺这个世界,结果却引出了很多不必要的图解,个人视域发现的思想和主义、理论和信仰都只能是一家之言。感性生命的唯一性是世界复杂性的源泉,如此的世界就会引来很多不同的理论与思想。

  在所有社会理论中我们同样也经历了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马克斯•韦伯、舍勒这样一种思想的存在方式。为什么同样的世界会又如此众多的真实构成我们感受世界复杂方式和知识体系?是世界本身存在这种科学的奥秘等待人去发现,还是我们人类思维的知性的头脑整理了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眼前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这个世界会有如此不同的主义、思想、理论、信仰,这都是个人唯一性生命的证明,后现化思想家用解构的方式反对历史用统一的思想解释,现化主义的思想家却用集权主义统一性来解释复杂多样的世界,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人们用无数理论、思想、主义、信仰来解释这个世界,然而世界却以自已真实的方式存在于历史中,给每一种接近真理的思想以恰当的位置,也从不轻视另一种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多学科并置图解的世界展现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前景。

  在真实和多变的世界与社会中,人的意识和思想的游动与真实,造就了我们现实思想的演变,这在生活中无法清楚验证的东西成为——世界与社会之后的奥秘。以知性的方式取缔了我们思维的方式。人们总想用一种普遍的范式和理论、主义,穷尽我们生活的复杂世界。这种徒劳的思想和精神运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史的更迭。如今,人们还是在用全球化的殖民主义和思潮来整理这个千差万别的世界。同样,世界也遭遇了后现化思想理论的颠覆,那些反对用专制与统一性原理来解释世界的人,把世界呈现为一碎片的飘浮,解构这个世界的思想家们用另一种方式来破坏这个世界。在此同时,他们也不自觉的用理性赋予确定的逻辑和整体的思想风格,来整理这个破碎、零星和不同角落里的文化生命的现状。

  无疑是一种智慧型超越的表现。可真实的生活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与我们近旁的自然、人和事物发生联系,整体世界的普遍构造原理,只有我们开始梳理这个时代的紊乱的发现时,我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面貌,几乎不能用一种思想去整合。人类就是有这样的强烈的思想征服欲,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出普遍的原理去构造我们的世界。尤其当我们发现人类的理性从自然中发现了不变的规律时起,他们也就同样来推断和认同,人文世界同样存在不变的规律。科学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它用上帝的力量挽救我们这个堕落的社会,科学原理与规范猖行于一切领域,成为人们创造未来的规范,科学和技术对这个世界的预知让我们正在失去思考和判断力。正是这种唯科学至上的科技理性暴力,重新出现在人文主义全面衰退的时代,它同样也剥人们感官功能的丰富感受性,是另一种暴力专制的思想在新的社会表现。

  殊不知,人生活于不同生态化地理环境之中,每一个唯一性的生命,都各自在这个世界带来了千差万别的变化和经验。这正是人文生态化的生存境遇中,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研究,它需要融合、共生和差异相互结合,才能呈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感性生命在这里有科学不可替代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一切从最初的视角获得的智慧和知性,从这里发生了偏离,这个世界不拒绝这样一种无目的知识,范式的层出不穷用覆盖的方式、用不同的颜料涂抹了这个世界的面貌,我们每一个人究竟在何等程度上属于直觉的生命?在虚无主义和知性体系面前变得手足无措。我们像孩子一样的面对着自己直觉无法理解的智慧,这可能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认识的偏见,与我们一同成长的除了知性的体系,范式之外,我们的直觉和灵动呢?那些属于我们深信自由的器官和体验呢?!

  不是我们怀疑所有智者描述的世界真实性,而是智慧本身的体验来自于那些与知识无关的东西。比如我们的皮肤对环境和气候的反映,我们的手臂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知,我们的目光对远近事物的分辨,我们的器官对快感的一种敏锐。这些都不是智慧的知识形态,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世界总是确定一个框架规范人们的视域,人们的个体经验在这里失效。人在创造中理解不是事物之后的东西,而是置于眼前的东西、置于其中的东西。灵动导致灵思语言的生命,人可怕的是对一堆与生命无关的知识的积累,你忘记了自己身心、忘记了各种器官的灵敏对这个直觉世界的表达和亲历。

  或许,我们对这种知性的哲思采取排斥的态度,是因为生命直觉体验到的真实与理性生命的感受有距离,经过知性包装的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直觉的顿悟,而我们多时是依据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或知识进入生活。它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我们又有拒绝的理由。生命的长度是一个时间的绝对,我们不能把有意义的直觉引入到一个无法把感觉传达的世界本质之中。真实的直觉并不知道生活之后存在本质,生命的知性与直觉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我们生活存在的方式。我们生活在平静有趣的事实世界,就要靠直觉的方式和力量与这个世界生动的东西和谐同步;我怕僵化的思想体系,吞没了我们感觉世界的灵敏和复杂。这个主义和理论昌行的时代,究竞有多少来自我们的感悟,来自我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呢?

  这个世界不是用教条的框架或什么主义就可以建构起来的乌托邦的大厦。这个世界的感性总是立体、流变诱惑我们的直觉和灵性。从近旁的事物和人身上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生活的波浪沉浮在我们生活宽阔的河床之上,我们的色欲、情趣、审美的感受,还有心智中特殊的阴冷和灰暗,成为一面幽深幽深的镜面,从生活的河面上折射出无数闪烁一河银色的水波和光影,这其中哪些是发自于我们生命的感官,那些来自于灵思涌动的神奇一念,那些来自于两岸河堤上的自由树木和河流中的飘逝的舢板……

  知识观念和体系破坏了我们的感性世界去阅读这个丰饶和美丽的景色世界,时常是理性灰暗的晦涩让我们迷失在概念的网中,我们在讲着一种完全概念和逻辑式的语言,同样我们也以另一种态度拒绝了感性化的情色美丽的痴情。我们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一种异化的甚至有些古怪的生活观念历史过程,它来自于一些世界事物之后的知识体系和范式,哲学家和思想家——两种生活和思想的存在,相互在不同的时空中构造了生存的肉体和精神,也引来了无数的矛盾和问题。

  一个人太专注于精神生活就丧失了情趣、肉身的感受以及敏感和灵敏的直觉;然而,古板僵化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生存方式,它们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品质、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与非知识分子构成对应的真实存在。理性用语言的另一种方式创造出逻辑的推理,建构了这个世界的框架,人类政治生活的全部理念都来自于这里,不同政治框架建构的牢狱关押了无数生灵。由此,我想起了奥威尔撰写的《1984》。灰色的建筑成为我们情色生活居住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在阴森与暗淡的月光下,心灵的生命怎么会发出幽兰的火苗,跳跃出内心中孤寂的光呢?生命的感受被理性监控关押下,权力的真实表现在理性的牢狱中。而只有风将自由的意识带到这四面雪白的墙壁里,只有灵性的那扇窗户还没有关闭,我仍然能够经由这里看到远方的新月和栅栏之后的北斗星。

  任何关押都不能禁锢我们对于情色、感性、透明生活的期望和冲动。在福科的著作中我读到关于疯癫对社会的反抗,从巴哈金中世纪的狂欢中我读到被压抑的热情。因为,阅读构成的精神生活是永远与真实的生存存在距离的一种生活,恰是专注的灵性生活的自由开始怀疑这种创作性生活的合理性。同样,实践也给生命带进了直接感性生活的场所,我们是带着自我理解进入到生命本身;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而思想,而不是思想而活着。这种分化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对生活理解的差异,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创造生活的智者与工匠,他们都代表了一种无法能够彻底融合的生活方式,人们几乎不能纯精神化而活着,也不能完全感性化的活着。文化的存在就将这种生活的不同方式整合,但它同样不能完美的消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生活的连续是生命感受一直在发生作用,时间的过程里一切属于感受的、存在的都被纳入到连续的发生之中,连同思想的生活和精神的连续。在阅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水年华中,我体验到时间里飘浮着一种回忆的空气,一个在物质空间创造记忆的流变的作家,内心里那种超越当下场景的精神力量,正在书写另一种生活的真实。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融合的过程之外,而是在这种生命的真实连续之中,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发生深度的裂变。思想干预生活的肉体存在方式,而肉体的共性参与到精神的体验和探索之中。我们不能阻止任何一种连续的发生,思想和真实的东西与存在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息息相关,你难以区别前一秒在生活还是后一秒在思想,在生活的历史之后是否有着某种本质的东西存在,反思的人类不过用自欺的方式在把精神的存在力量扩大化。一个人在生命中走向死亡的历程中,一切人类已经遗存的历史都成为一种沉重的承担,而我们就是不能轻易的抛弃下这时间的厚重——思想的沉重和肉体的轻逸,在生命相遇和遭逢中不能超越出我们当下的感受之外,人不能把握过去和未来,只有从现实的沉淀里,直觉的选择构成了一种历史的持续和连贯,这正是我们把生活进行下去的证明和结果。

  世界处在普遍解构的过程,对逻格斯中心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怀疑,成为当代思想与虚无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解构充满了对体系破坏的欢娱,对权威虚假的否定,对已经经过的历史一种虚无的态度和立场。多元主义的思想风貌它成为民主的一面旗帜。这个对世界整体表示怀疑,对碎片世界充滿焦虑,又对自身产生虚无主义的态度,既有欢乐又有悲伤。解构这个世界,是因为它对传统或历史权威剥夺,是从我们感性生活出发,质疑眼前一切现成式的概念性框架,体系已经完全锁住了我们的感知,我们的灵思与敏觉只能在艺术等领域中存在。然而置身于这个漂泊无根的世界,同样也充滿了令人忧思的焦灼和烦闷。

  在理性统治一切的至上的权威面前,人的直觉和感性始终不能确定为生命最直接的与自然相接触的器官,我们的直觉就这样的退化和萎缩了。正如我们只能在节日的狂欢中才能体验到人性的自由,体验到放纵的欢快,体验到那个与生命欲动的力量在我们体内彭胀,日常生活压抑了我们情趣、个性、真实、自由以及一切美好的冲动。道德和伦理以理性的方式压制了我们对陈腐事态的冲决。正使这种文化传统先前的建构了如此误读的标准,我们只能将感性器官彻底荒芜甚至废弃。要寻找回生命原始的直觉和敏感,就是要恢复人类自然的本性,怀疑这个理性结构起来的世界,在解构中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感性的世界才是人类透明的未来世界。然而,事实上我们始终站在一片废墟之上,我们的思想、前卫的生活和批判的态度都引发了对从前思想和感性生活的彻底否定,这样的后现代把碎裂的东西并置于否定的体系,用新的范式构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破碎的世界。一切已经被消解的本质或本质的东西早已经灰飞烟灭,留在大地上一片空茫茫。这个在时间的永恒中被消解的意义和中心,用边缘的方式、破碎的力量实现我们生活的感性和思想——我真的相信:可能的世界从来就是如此。这不是非理性生活的疯狂,不是对情感的祟尚,而是对自由生命的一种渴望。过去与现在的世界从意义的统一和整合中彻底的多义多元了,这便是一次真正直觉的世界的到来,我们放弃了知性的同时而获得了感性的智慧,世界在这样的处境恢复了自由的本性、恢复了人本性。

  一切学术和思想仍在追逐精神世界的奥秘,一切文学创作也同样是在探索人类情感生活的秘密,人类文化的创造和发明是这样的智慧积累。可是我还是要追问,文化的成就真的属于我们生命的真实吗?它们的存在方式是精神和文化的历史积淀,而我们个体的存在却永远是在生活的境遇之中,我们不是抽象生活的真理而是实践者、凝固者,而是真实时间生活的感性体验者——这就是我们与自己的生命拥抱和相对。我们逃离不了肉体生命的感受,逃离不了现实对我们的围困,逃离不了历史对我们的限定,一切前理解的视域已经约束了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不仅要与感性的触觉相交融,又与历史前定的限制进行抵抗。唯独我们放弃了感官世界的兴奋、彭胀、真纯和彻底。

  我们不是从知性和传统中获得生命的力量,而恰是传统的教化和知性虚构了我们精神生命的存在;我们放弃了感性生活的一面,而激情的发展了纯精神化的一面。生活的如此方式造就了拥有精神包袱的人,而一切真真切切的人却被文化所吞没了,文化用精神的沉淀方式重塑了我们,那个被教育方式改变的我们,完全丧失了原始质朴的自由天性。每一代人就这样因文化丧失了自由的天性、童趣、童心和真性情。这个悲哀是我们自身创造的文化,也是我们压抑了感性世界本能造成的,或者说是我们不能平衡自身与文化的影响造成的,我们过于相信知性构造的体系,相信伟大的思想家构造的学说,而彻底忘记我们生命的经验、直觉、灵感、神秘以及通天地之气神性。

  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已经远离或偏离了人类最早的感性世界。感性世界的第一时间是我们生命的灵感生动的表达这个世界真实的体验。解构主义的思潮、后现代的反思正是对感性生命的呼唤。因此,需要苏格拉底、卢梭、尼采、海德格尔、梭罗、德里达……他们都是怀疑理性世界的思想家,又回归到自然原始性灵的人。这种反理性的思潮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科技的一次深刻的反省,我们要打破一切技术观念,审视理性思想对灵性生命的窒息和压迫,还生命的真性情介入到生活的过程而放弃知性的愚蠢。这并不是彻底放弃理性生活的成果,而是检视我们用未加灵性思考就轻易否定直觉生命的感受后果。

  任何终级意义的哲学思想追求——是在经验人生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存在,而一切抽象观念构成的真理表达方式,却根本无法从经验中找到实体的印证。人类精神与肉体的这种连续的矛盾与统一,在知性上无法找到最终意义上的确定。如同宗教信仰本身一样,我们将自己的热情和愿望奉献给那个我们根本无法清楚论证的世界。终级的意义在于它不能最后的现身,隐藏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之中——成为理性和情感热忱的追问,这本身构成了一种生活和精神存在方式,成为我们悄然潜行在大地上时间的思想伴随物,成为沉隐在我们内心世界深不可及的生命目标和力量,它无法经过知性和信仰论证,无法由经验和科学论证,它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知解的奥秘。

  生命不是论证终级意义的真实,生命的短暂必须由一代又一代人来延续,所有属于终极意义上的信仰,它以漫长的道路从连续不断的历史中获得证明,誰也看不到终极的历史结局,它将所有的人都融入到这一历史过程,将活着与死去的人或未出生的人,都共同纳入到历史的社会中来,在这种终极上生命的一般意义是否存在呢?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当中,时间消磨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他们所有的精神和才华以及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成为背景,一切生命的方式都以这样存在参与了历史和社会的变革,只有他们遗留下来的思想却在时间中构成了一种积累,不在场的参与到人类行为的实践中来。除此之外,而一切未出生的人又如何参与到其中来呢?生命终极意义是一个无法论证的结果,一切思想的方式,被继承又被不在场的引用与思考,形成了心灵的力量参与到现实中来,我们从这样的场所中所可能吸取的智慧完全依据感性直觉的生命,可是恰在这里我们忘记了通天、通地的灵思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感觉器官的灵敏,被概念之网所约束,沉醉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僵化思维中浑然不觉。

  谁都不否认思想的永恒形式,是由不在场的方式贯穿在人类思想和实践之中的。每一个在场的人所信奉的思想、情感方式、个性特征,究竟有多少是那个不在场的思想方式孕育的,有又多少属于这个在场的自我感性所固有的呢?历史就是如此的方式在这种境遇中给思想予永恒、给生命予真实、给幻想予在场。生命易逝的原因,造成了我们在获得思想的教化之后,又不能消解教化留下的痕迹,又再一次的步入死亡的队伍。直觉生命在反抗僵化的知识体系上,经历了无数痛苦生活的煎熬,生存的方式和思想的背景构成了在场与缺席的无尽的运动——在一切之后并不存在,只有活着与死者思想体验中的经验在自由的传播,在时空中悄然的进行无休止的对话,所有激情的生活和历史就这样经历了永恒的宿命,最终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永恒未来之中……

 


上两篇同类文章:
  • 一代人的忏悔
  • 艺术以宗教神秘的热情呼唤了我们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