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耕耘的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的书写者留下的足迹,都已经从荒野中为我们今天的书写踏出了一条道路,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他们在文字品性极至追求中给我们留下沉香飘浮……这些凝聚伟大者身心书写和学者智慧的文字——已经汇入了世界阅读的洪流。思想的声音和表达的叙述至今留存这些大师们亲切的话语、黯然的身影和探索的勇气,在追随这些伟大学者和作家的文字真正境界中,我始终都意识到一股穿越我们民族文化的脉流汇入到我们今天书写的创造之中。只有回顾和诵读再一次返回到这些书写者个人命运和文字的体验中时,我才能感到现代汉语的写作历程仅仅百年历史的短暂,在我们之前的这些优秀的头脑和文字书写者——他们如同暗香拂动生命充溢了我们的渴望创造和超越的理想中,我们由此进入到对他们书写与创造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在百年来现代汉语的写作中,一些奇异的写作山峰突起渐渐远离我们而去,而他们写作时留下的思想文字的清香却沉淀在所有继续写作的书写中。远逝的山峰好似一个个险峰的极顶,让我们从今天的眼光看去依然是那么巍峨和伟大,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台静农、沈丛文、巴金、张爱玲、陈寅恪、钱钟书……这些消散在现代汉语沉香中的写作者——已经成为一股暗香流动在我们阅读的历史中。他们既是群山和险峰,又是书写的河流;既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又是精神世界中飘浮的沉香。我们接近他们的每一次阅读都好像从书写的回首中看到独立之思考和纯粹精神生命的追寻实践。
在黑暗中书写,用投枪利刃刺破这个魔鬼世界,具有苦难意识和生命的鲁迅。他是悲愤淤积起来的火神,他是思考者潜行的生命强者,他是唤醒我们生命沉醉和麻木的牛虻。他的生命如同黑夜中的萤火,又像黎明前的薄雾,我们从幽暗和沉雄中体验到一个心灵极为高傲的人,如何在夜里长久地思索和叹息。他用文字书写的精神足迹——拓开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条奔涌激荡河流,他用奔流的血水与泪花叙述中华民族的忧伤和苦难……
周作人这个将文字玩味到极限的人,将汉语的书写带入到完美境界的人,他为现代白话文创造了灵思的敏感以及表现技巧与手段融合。在感悟人生追寻终极价值上他坠入了一种淡淡的平和,惮思和徘句、童话与传说、趣味与幽默、平淡与优雅都浸透着对人生淡淡的品味,也都夹杂进自己清丽委婉的文字。他的内心世界里——温情多于残忍,懦弱多于钢强,怜悯多于快乐,总是一种绝望的情绪抵达书写的境地——他将我们民族精神的温和与纯粹带入到性灵的高度,真正的文学是从这里开始。当然这有关他人生命运的跌荡起伏,他生命的悲欢离合在文字中获得吟咏。
林语堂是在中西合璧的思考与写作,他开启了英语世界重塑中国形象的先河。他与胡适之一起将中国学术和文化带入到一个英语中去。双语写作的他,身心潜在更多的基督教文化精神,追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世界的书写。他是那么勤奋写作,或许是生存的环境压力,让书写的自由转变为与出版上的努力,或者说美国女作家赛金花的提携和帮助,让他以中国作家的身份走向世界。这种书写的效果为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开拓了一个领域,正如胡适之的外交生涯,以学术报国的政治意愿,一次次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谁能说他们不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学者和作家呢?
梁实秋和台静农的美文是文学界都首肯的作家和学者。汉语写作在他们身上流动着五四时期的精神和文脉。这两个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老人,他们都曾经历了生命的坎坷,又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逃离大陆去了台湾。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文字书写却始终被两岸所认同。学者型的台静农,每一篇文章都很精致和追求完美,正如他的书法,他写的极为少,却篇篇是上等的极品。梁实秋梅开二度,一场牵动海峡两岸的轰动的爱情,才是最值得让人们羡慕的。真正的文人对爱情至上的追求是充满浪漫情调的,那些晚年书写出来的情书才是充满深切的爱意。他用尽生命最后燃烧的气力,在追求爱的浪漫和潇洒上,可以说现代汉语写作中留下的佳话,他留下的文字有热情和完美的绝响。
从湘西走出来的沈丛文,一直有农民或乡下人的纯朴,他清秀的文字就是他心中一幅又一幅山水画卷。湘西在他浪漫和唯美的叙述心中——极美丽,极飘逸,充满了醉人的风情。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忘记很多悲壮的事情,却忘不了——沈丛文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那些带着神奇传说的故事,那些干净和执著的灵魂,那些在山地和林野间或江湖间闯荡世界的纯朴的人们,他们都在沈丛文笔下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尽管沈丛文建国后再也没有写小说,也再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字作品。但是,他的晚年生命却同样值得人们赞赏,没有人会忘记这个曾经在博物馆中担当过义务讲解员的著名小说家和古代服饰的研究员。
巴金的青春叙述是《家春秋》三部曲,我们时常用追寻封建社会大家族中保守腐朽生活意识来看他写的故事,从中也看到新一代人的觉醒和成长的历程。巴金的生命如此的漫长,他的叙述却始终就是那么这几部小说,仅仅是年青时代和岁月中留下作品光华之外,我们再也难以看到新的超越自己从前作品的小说创作。这是一个小说家的悲哀,一个作家的使命在于不断地超越自身去创作新的作品,去发现新的世界。可是,巴金的叙述一直停止在他的青年时代,我们从这个胆小慎重的叙述中,最后只听到一些晚年时期的说真话,这好像自白式的话语,这已经丧失了小说家品味的叙述,成为一个作家衰弱的见证,人们由此而没有忘记历史叙述中的巴金。
张爱玲的文字生涯开始于繁华之地的上海,也是上海沦陷的时期获得声望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叙述这是一个时代的春梦,是张爱玲贵族身世在寻求时代认同或感同身受的衰落体验中小说叙述的一个必然。她不幸的生活境遇成为小说叙述的题材,她的个人感怀细腻也是她极富才华的文字获得了展现。生活的梦幻都在书写中再一次发生,她带有没落情怀的叙述或情感真切的表达好像是一个时代的破碎之梦,这些发生在沦陷区或才子佳人的故事又好像是与生活的现实格格不入。张爱玲就是这样走在时代的边缘处进行叙述,这也是她五十年代初期取道香港流亡美国的原因。这个37岁极有才华的女人,在美国遭遇了具有左派政治倾向的作家,而后又与他结婚,他们在贫困中没有相互抚爱走向新的生活。她最后文字中的凄苦的风格就是那些悲伤的爱情给予她的伤害,如今她的文字却依然在热爱阅读她的人们中流传。
陈寅恪这个学贯中西的学者,青年时期几乎都在游学中度过。他游学欧美很多年,没有取得什么博士学位,却贯通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们没有像今天一些学者如此高产的不断出书,而是用一生去写了一些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几本著作。他主要研究方向是隋、唐政治制度和思想史,他用文言表达思想,而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却光彩照人;同时,还因他家庭背景的特殊性给他生命带了另一种风景;这个极富于才的学者和诗人,以纯粹的学人方式去读书和写作与治学。他不为政治所动摇的信念,不参与政治的生活立场,不与官方思想家进行过分交往的清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蔑视政治的态度和立场是典型的学者,他要求不学习政治和马列,不参与一切政治活动。他喜欢京戏、诗词,在建国后的知识分子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第二人。他不曾写过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这种严于从历史负责的角度的学者,一生都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存,这在中国当代社会知识分子中也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典型。
钱钟书这个毛泽东英语著作的翻译者,曾以撰写小说《围城》而被当代人称为现代红楼梦的作家,并且用博闻强记的方式写作《管锥篇》《谈艺录》的学者,一生都在逃避政治的追赶,却始终没有逃避得了。他只能用博学的方式去撰写这些普通人难以看得懂的著作。在文革时期却也没有逃离受审查和迫害的命运。一个这样的学者为了保持纯正的内心世界和真诚,最可能选择的反抗也就是不去与官场上的人打交道,躲藏在自己的家中熟读经典,而作自己的学问。这都不能够让他的心平静如建国前那样洒脱,作为一个性情中人,他坚守自己的那份纯粹化的学者本性,活到了改革开放的时期,当他在晚到的辉煌中品味自己生命的悲哀和成功时,可是他内心的苦恼却反映在古汉语的写作中去,完全沉浸在另一个古汉语的写作境界和世界中去。因此,他的作品只是给几个能够看得懂的人写作,然而那些附庸风的人,依然收藏他的书作为一种文化的品味、象征和荣耀,去攀登这座文化昆仑……
这些已经成为风景和记忆的人物和文字,已经成为历史的沉香黯然的飘浮,可他们的精神世界中那种气质和文脉已经流布于我们后来者的书写或精神命运之中……(200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