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地质旅游-走进广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6 13:10: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广东位于岭南,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邻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台湾、海南两岛相望。陆域东起饶平县拓林的闽粤省界,西至廉江县营子的粤桂省界,南自雷州半岛徐闻县的最南端,北达乐昌县上旗头村的最北省界;地处中国南部,北依南岭山脉、东北为武夷山脉,南临南海,海岸线3368公里(不含岛屿海岸线)。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约占62%,台地和平原约占38%。主要山脉有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分属珠江和沿海诸河水系,主要为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

 

    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广东水资源相当丰富,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35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为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己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全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

 

 

 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

 

 

    丹霞山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总面积29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一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一个山间盆地中,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各种形态、组合的丹霞地貌若千年石堡。丹霞的山石拟人拟物、拟兽拟禽,宛如雕塑大师的一尊尊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丹霞盆地蕴育于晚古生代,形成和发展于中生代,被改造于新生代,其地质历史包含了从地槽—地台—地台活化(地洼)等三个阶段的完整旋回。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本区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本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质作用将本地区塑造得秀丽多姿。

 

 

    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和片状分布的山顶、山谷原始生态群落及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

 

    丹霞山开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为丰富。丹霞山附近很久以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息,丹霞盆地西南缘还有著名的马坝人(尼尔德特人)头骨化石遗迹,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线索。同时在狮子岩的石峡文化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在这里,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奇闻逸事和民间传说,女娲造人补天,舜帝登韶石奏韶乐等等,既是一段段历史佳话,又影响了一方文化,这一切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

 

 

    湖光岩位于湛江市西南20公里,湖光镇北西4公里,归湛江霞山区管辖。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湖光岩及其北东面的交椅岭,东面的湛江江海洋学校,南面到湛江糖厂,西边以山狗吼至拱桥村为界,北面到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面积约22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火山口及湖周围的环形火山丘地质遗迹为主。

 

 

    火山口湖近似园形,东西方向最长1.9公里,南北方向最宽1.4公里,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分东西两湖,东湖小,西湖大,湖水水面标高23米,湖底标高1.0米,湖水最大深度22米(1997年3月测)湖水温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由27℃到17℃,湖水水质较好,清澈透明。环形火山丘呈封闭式围绕火山口湖,海拨高度在40米到90米之间,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构成,环形火山丘在临湖一侧常形成悬崖陡壁,外侧则为平缓的山坡。

 

 

    距今15万年前湖光岩火山爆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成湖。喷发堆积物保存十分完整,喷发物的各种流动构造非常明显,成岩后受断裂构造破坏,随处可见,为研究火山成岩作用,新构造运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湖光岩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较为典型的“玛尔湖”,世界上较为罕见,湖光岩玛尔湖湖底沉积物厚50米,它真实的记录了地球近代10多万年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情况,是我国研究玛尔式火山喷发和玛尔湖形成机理极好的场所。

 

 

 七星岩

 

 

    七星岩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

 

    七星岩的开辟,始于唐代初年,此后历代皆有开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理山治水,园林绿化,修葺古迹,增添新景,建设旅游设施,使七星岩更添迷人风韵。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等七座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星岩湖面壮阔,总面积达460万平方米,其间七座岩峰布列。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 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 "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叶剑英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七星岩景点繁多,其中大的景观有牌坊揽胜,平湖幽堤,阆风夕照,玉屏叠翠,石林峭骨,虹桥雪浪,水月岩云,崧台揽月,石室藏奇,千年诗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莲湖泛舟,阿坡涌泉,桂轩留醉,杯峰浮绿,敞天石洞,月魄松涛,仙掌秋风,波海朝晖等二十景。

 

    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区的游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并使得陆上景点与水上景观浑然一体。如果你坐在游船上环湖游览,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七星岩以集“桂林之山,杭州之水”而闻名海内外 。

 

 龙山

 

 

    封开县,位于肇庆市西北部,相距市区202公里。封开县龙山风景区,美景遍布,以"奇"取胜。龙山"奇观"包括斑石、千层峰、白石岩、双龙洞、莲都十里画廊以及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区集中了石灰岩、花岗岩和砂页岩三种地质地貌,构成各具特色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观,成为岭南"地貌博物馆"。

 

    双龙洞系一个穿山而过的溶洞,洞深120多米,宽和高均是5米至15米。双龙洞顾名思义,就是洞中有两条栩栩如生的出水蛟龙,二龙似飞似潜。洞厅分上下两层,洞中奇趣无穷。白石岩洞高30多米,洞内面积达2000平方米,晶莹生辉、形态万千的钟乳石在彩灯的渲染下,展现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景象。 斑石为“亚洲第一石”,高191米,长1350米,横断面积600米宽,占地1050亩,宏伟壮观。

 

 燕岩

 

 

     燕岩位于怀集县桥头墟镇以西500米处,因岩洞中有无数的金丝燕在这里筑巢繁衍生息,故得名。它是我国内陆唯一有金丝燕栖息的地方,是风景区最迷人的景点,也是群洞中最为壮观的一个。

 

    燕岩洞高66米,宽40米,深900米,面积2800平方米。一溪清流贯穿洞中,溪长660多米,水深3-10米不等,溪水长流不涸,可泛舟而入。“燕岩渡艇”乃古怀阳八景之一。燕岩气魄之宏大,广东各著名的岩洞也罕有匹敌,故有“天下第一奇洞”之美誉。

 

    洞中曲径通幽,石笋、石柱、石钟、石人、石马、石狮或依或卧,或垂或立,栩栩如生。有将军骑马、梁祝携手、三妹放歌、观音坐莲、宝鸭倒影、和尚念经、庵中尼姑等五十六景。这些景点倒影在溪水之中,更是一幅幅奇丽的画图,使人遐想连篇。从前,洞内建有立琴庙、文昌阁、刘三妹寺等景物。传说歌仙刘三姐当年为逃避地主老财的逼害,在洞中居住多年,天天在这里唱歌。民间传说刘三姐在这里升仙,留下的化身便成了“三妹放歌”的景点。

 

    游客近得洞口,可见金丝燕上下翻飞,燕影绰约;进得洞内,群燕逐舞,尤如漫天飘雪,可是却无一燕低飞或落地觅食,甚是令人费解。据考究,原来金丝燕与普通泥燕不同,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羽色明黄,嘴爪胭红,翅膀颀长,腿脚特短,若平地起飞,则长翅打地。故此,不能平地起飞,只得借助高岩崖边滑翔飞行。金丝燕属国家保护动物,不能捕捉,近年当地人民政府已采取措施,对金丝燕加以保护。

 

 玉屏岩

 

 

    玉屏岩七星岩岩峰之一。与阆风岩对峙,中带横岭,状若列屏,四周陡峭,林木丛生。半岩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仙阁,阁外蹬道中有两凹穴,讹传为“神仙脚印”。有一大石半凌空间,以石击之,各处音响不同,名八音石,又称扶啸台。道边壁间,有清初岭南文学家屈大均等分韵赋诗纪游之石刻。右邻有峻石夹立如堵墙,中通束狭小径,仅容一人往来。顶嵌大圆石,欲坠不坠,状如仰口含珠,俗称含珠径。左旁有屈大均题字曰“小千尺峡”。再上为建于明代的玉皇殿。玉屏西峰,与石室岩顶上揽月亭遥遥相对。俯视星湖,亭群映水,可览“水月岩云”之胜。

 

 石景山

 

 

    位于珠海市中心,因其山石嶙峋古怪,酷似各种动物而得名。远眺,满山怪石起伏错落,仿如一幅天然奔马图。近观则有长鼻垂地的"双象"、振翅欲飞的"苍鹰"、憨厚顽皮的"熊猫"、横卧山涧的"猛虎"、凶相毕露的"鲤鱼"、怒火冲天"野牛"、"望月犀牛"、"双羊奔草"、"镇海雄狮"等景观。并有一线天、通天洞、迎阳洞等幽洞。登高远望,可见九洲洋面波光帆影。山麓是石景山旅游中心。还有思凡湖、翠湖。翠湖中心有800平方米的湖心岛、建有水榭、鱼池等,可供游客休息、划船、垂钓及露天歌舞等。

 

 岩岛

 

 

    岩岛位于太平洋红海湾,即遮浪镇近郊。岩岛岛东与岛西海面的情景是迥然不同的,东边波滚浪啸,如万马奔腾;西边风平浪静,如潭可印月。

 

    民间传说从前南海观音娘娘云游至此,为海上奇观所吸引,便驻足岩岛。适遇岛东一渔船满载而归,她为了测试人心,即化作一老妇向其乞鱼,那渔民非但不给,反而奚落,她便使波涛汹涌。她转又向岛西的渔船乞鱼,那渔民虽然只捕到几条鱼,却把鱼连篮奉送,她便使浪平波静。其实鸟西与南澳半岛相隔很近,半鸟有如屏障似地挡住了风浪。这动人的传说,给岩岛奇景抹上神奇的色彩。

 

    岩岛名符其实是由礁岩构成,特别是岛边,无数礁岩,横空屹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岛东北面巨浪冲着礁岩扑来,掀起一个个滔天浪柱,胜似“卷起千堆雪”,当浪柱从空跌落之际,又若是天女撒花。这就是“岩岛雪浪”的胜景。而在岩岛日出更是一景。岩岛胜景,吸引着从多游人。音乐大师马思聪、书画家赖少其、革命作家丘东平、民俗专家钟敬文等都曾到此揽胜,触发创作灵感。

 

    岛上有“后江平水”和“郑祖嬉庙”的遗迹。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在福建出兵勤王,入虎门驰援。船至白沙湖时遇大风暴,风暴后在大星所遇清兵,大获全胜。正要乘胜前进,突然传来了厦门失守的消息,顿时乱了军心,诸将请求回师救援,哭声震天。郑成功无奈,只好回师救援。当时,郑成功之妹郑祖嬉殿后之兵为风浪打翻,郑成功葬妹于白沙湖畔之后江,并书“后江平水”四字,意愿其妹英灵在后江使海水平静如镜,然后率师而进。虽其墓至今未发现,但历代相传,且于清代雍正年间建“郑祖嬉庙”以资纪念。“文革”期间,庙遭拆毁,记事碑与郑祖嬉木雕等文物也遭毁无存。庙现已重建。与岩岛相隔仅有数十寻的南澳半岛上有古戌堡,为林则徐所建,但现只存故垒残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