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那些在欧美的风花雪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7 9:40:5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身材高大的男子穿着白色的衬衫,清淡的古龙香水和烟草味,他没有急着说话,梧桐树的叶子在身后徐徐飘落。这几年,当我的足迹终于辐射到美洲和欧洲的时候,朋友们的臆想开始无限扩大,仿佛我的行李箱装满的全都是一个个玫瑰色的浪漫故事。

  每一个国家,给异乡人的都有假象。

  2002年第一次去美利坚之前,风闻这个国家的“热情”,在出发前众编辑们一合计,把我“包装”得密密实实,吊带背心之类通通束之高阁,就差用邮戳在我身上盖一个madeinchina,再塞到邮筒里了,他们振振有词地解释说: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

  此举使我忐忑不安,沿途都不时低头看看自己的衣着,惟恐一个不慎,随时会有一个彪形大汉状的“美人”伺机扑将上来,作狞笑状地看着我。

  出租车上的“艳遇”

  真正感受到“搭讪”,是在印弟安纳波利斯搭乘出租车。

  司机是个热情的黑人小伙,从我一上车就开始兴奋地大叫:我知道你是来采访世锦赛的!你一定是中国的。第一次没被人当作Japanese,激动得我用“感激”的目光看着他,小伙子也为自己的机智而雀跃不已,开始用口音浓重的美语和我大聊特聊篮球。

  话兴正浓的时候,黑人小伙突然问我:你今年几岁了?我诧异地看着他:打听女人的年龄难道不是全世界的忌讳吗?他也笑了:那是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女人,不是对你这样的年轻Lady。我25岁了,告诉我吧,你今年几岁?被他逼问得无可奈何,我只好随口回答他,我和你差不多。Really?他顿时兴奋地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我一下:那你结婚了吗?有男朋友了吗……

  小伙开始调查户口,问题直指核心关键,我却越听越难以回答,只好坐在后座,以微笑示意。黑小伙有点急了:我给你我的电话,如果要吃饭,打我电话,我介绍你去一个正宗的中国菜馆如何?正左右为难,发现车已到达要住的宾馆。我一溜烟地下了车,口中说着“thankyou”,拽着行李头也不敢回一下。身后那黑小伙的声音还在响起:嘿,你忘了拿我的电话号码!

  亲历美式直率

  时间久一点,就了解了美利坚是一个很勇于表达的国度,他们从来都不懂中国人的含蓄和意会,也不愿错过身边的每个插曲。当然,我身边许多欧美的小伙都告诉我,他们现在都很喜欢亚洲女人,漂亮、温柔、顾家是他们对亚洲女人一致的评价,而在这个白色和黑色海洋泛滥的地方,碰上一个单身的亚洲女人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于是他们就勇敢地走了上去,搭上去再搭上去。

  对美国人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takeiteasy”或是一个词“relax”,他们谈吐举止非常随便。美国英语比起正宗的英语来,从发音拼音到文法修辞,大多随随便便。美国人离开中国的标准公众形象“坐如钟、站如松”,相距甚远,更别说和那些不苟言笑、礼仪周全的欧洲人相比了,尤其是美国的孩子,他们规矩全无,不修边幅,不管熟与不熟,开口就是“嗨!”

  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才会让人感觉“搭讪”或者“艳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美国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时无地,彼此交谈搭讪。有时你看见一群人嘻嘻哈哈热闹非凡还以为是老朋友在聚会,其实他们彼此认识的时间大概还没有十分钟。

  感知欧式含蓄

  欧洲人,比如英国人就不会像美国人那般开朗率直,也不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其出发点是着重不探人隐私。英国人若与陌生人攀谈,也会相当保留,而且话题常围绕在天气打转,因为这是最不触及隐私的题材。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颇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荣,并常缅怀其光荣历史,重视具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

  正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使欧洲似乎和“搭讪”这个词基本绝缘,或许他们的表达方式趋于保守,我在欧洲出差的时候,即使偶尔打扮新潮,知道会有欧洲男人的眼光不经意地瞟过,但仍然感觉安全。想起在美国的时候,一个人走在得州的街头,就有黑人从车窗中探出头来“hello,美女!”人与人的差别,国家与国家的差别就是这样大!

  一个朋友,更是让我见识到了欧洲人的含蓄,认识他五六年,每次见面他会记得送上一枝玫瑰,或是一个小礼物……在我疑心他是不是想追求我的那些年,他却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的表示,直到很久以后,才从他的邮件当中读到他的抱怨:我们欧洲人都追求含蓄和默契,那个时候我一直以为你能读懂我的眼睛……

  穿行在欧美之间,或许因为无名指上少了那枚戒指,总会有这样那样“风花雪月”的故事,我终于还是淡笑着,继续行走,孤独而执着。在绵长的时间里,也曾有爱情来来回回,但是,它们终于只属于故乡,永远的故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