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雾中庐山 用脚步丈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1 13:30: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太阳和雾气像两个淘气的孩子玩起捉了迷藏。片刻间,雾散去露出半个阳光普照的山峰,旋即,飞舞的水雾重新遮起太阳的脸,山间便恢复了白色笼罩。黄山的云海是罕见的景观,似有若无的云雾飘荡在山腰,而庐山似乎水气过盛,云雾完全成了山林的主宰,甚至削弱了太阳的光芒。

 

    庐山上的中心街区,坐落着大大小小的旅馆,饭店,超市,银行,还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初到这里是傍晚时分,街上的路灯闪着幽幽的柔光,道路两旁的小店里放着流行音乐,招徕顾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透着浓浓的生活味道还有春节刚至的洋洋喜气。

 

    这让我想起了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同样的生活与生意交织,同样的遥远狭小却便捷丰富。只是这里比丽江多了许多外地车。街面上各种型号的车辆挂着不同文字打头的牌子,彰显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身份。

 

    从含鄱口一路走到美庐,无意间经过一片别墅区。纵横交错的坡路上,浓密的树荫里掩藏着一座座古老而美丽的房子。这里的环境幽静安谧,让人联想起青岛八大关的绿树浓荫,而某某旧居故址的牌子和造型各异的建筑风格又像极了鼓浪屿上的老别墅。两个海滨城市的不同风情在这里完美而自然地结合,不能不算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每次旅行都有一些细节看起来很琐碎,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点滴和感受才使得每个人的每一次旅途都成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记忆。

 

    这次从三叠泉上山,走了一条从网上流传下来的蹊径:从一叠泉下面穿过,钻铁丝网,翻山越岭,直捣五老峰。这条路不仅漫长而且艰辛。虽然大部分有石阶,却经常遇到残树折松坚持地横在路中。幸好冬天穿得厚,否则浑身上下都要留下划痕。

 

    因为没有地图,没有路牌,没有指示信息,目标的不确定,还有时间的紧迫感都在无形中给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翻过N个山头,依然看不到人踪,身上的水也快喝光,只好从地上捡起未融的雪块握在手里来缓解渴意,然后继续疲惫又狼狈地前行。或许看不到的目标的时候,没有退路的选择便是唯一而绝对的希望。

 

    忘了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下山的哥们坐在台阶上休息。见到活人,大家都异常兴奋,相互交换了各自经过的路况,并为对方的前途做了一番预估和鼓励。这位兄弟一口京味听得我倍感亲切,差点自作多情认老乡。告别北京gg,又走了两个小时,终于看到垃圾筒,然后看到了五峰的牌子。

 

    愿望实现得如此突然,连兴奋也来不及表达。忽然想起大三那年绕路爬司马台的经历,同样的千辛万苦,同样的饥渴交迫,还有结尾时同样出人意料的平静。生活真是讽刺,轰轰烈烈的过程总是用一个乏味的结局来平衡。

 

    从五老峰下来已是下午五时过半,山门口除了几辆外地自驾车,看不到一辆出租车。问了值班的老人,他说从这里走回牯岭街要两个小时,而这会儿已不可能叫到车。欲哭无泪,于是下决心套辞儿蹭车。

 

    腆着脸拦下一辆鄂A奥拓,可怜巴巴地请求,武汉姐姐和姐夫很仁义,没咋犹豫就同意了,直把我们送到牯岭街口。受惠于人,施恩于世。喜欢这种快乐的传递,还有未曾缺失的信任。

 

    晚上在牯岭街上某个小饭馆吃饭,发现里面搭着一个用铁皮套做烟囱的炉子,跟上小学时教室里搭的炉子一模一样。那个时候一下雪,同学们便从外面拿进雪块儿放在发红的炉盖儿上,听雪剧烈融化时发出的吱吱叫声。在一个清静的冬夜在一个陌生的小镇找到童年的遥远回忆,这也是份特别的快乐吧。

 

    第二天的庐山二线,继续采用暴走方式。从牯岭街到花径,在如琴湖边感受了从烟雾缥缈到水气弥漫的变化过程。穿过锦绣谷,仙人洞再到大天池,走山路爬到电站大坝,经黄龙潭,三宝树,至芦林大桥,在芦林湖上享受了片刻清朗的湖光山色,到含鄱口时却依然只见雾色迷蒙。

 

    继续徒步,走了一条地图上无名无姓的山路,翻过几个山头,到了别墅区及美庐。再从美庐回街心。整个行程耗时七个钟头,步行二十余公里。看着地图上大半个庐山被自己的脚步丈量完毕,不禁暗自得意。特此用文字记录,以向今后的自己显摆。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