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比萨斜塔:欧洲的性感符号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2 15:27: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的结构完全一样。通体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周以圆形立柱环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笼,据说,大约在10纪,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为了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边修一个钟塔。钟塔建到三层时就发现向南倾斜,被迫停工。94年之后,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找来著名工程师皮萨诺反复测量,证实此塔虽斜,但无倒塌之虞;便又继续修建并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但由于塔身过重,地质松软,因此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到1999年1月,塔顶比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意大利当局为了拯救斜塔,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的北侧加压了830吨的铅块,并在塔身的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不过斜有斜的好处,每天为“斜”而来的参观者多达10余万人,扔下大把大把的银子。如果它是一座正塔,比萨就不会有今天的风光,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便宜可占了。 我坐在斜塔旁边的绿茵草坪上,仔细端详着它的身姿,心想,这世界上的事,如果一切都循规蹈矩,平平正正,波润不惊,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有什么活力了。这斜塔是一个佐证,而斜塔默默述说了350多年的那段故事更是发人深思。 斜塔建成300多年后的一天,塔下聚集了一大群青年人。这其中有一个年轻学者把手中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交给一位青年学生,比比划划地交代着什么。说过一阵子之后,几个青年学生拿着铁球、计时沙漏和其他实验用品,登上了塔顶。那位学者向塔顶上的学生发出信号后,青年学生立刻计时,并将握住铁球的手撒开。不一会儿, “嘭”的一声,两颗铁球同时落地。就是这“嘭”的一声敲开了物理学的大门,击破了一个曾经被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物体从空中落下时,一定是重物比轻物快。从此诞生了“自由落体定律”。 这位学者就是比萨大学的年轻教授伽利略。 塔顶上的学生兴奋地走下来,拥抱着伽利略,尽情地跳跃着、欢呼着。就在这欢呼声中,禁锢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彻底被否定了。之后,人们运用这一“加速度”新概念开始了对运动的研究,于是才有了以后的火车、汽车、登月飞船等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