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废墟上建起首个地震遗址公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0 8:57: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废墟上建起首个地震遗址公园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青竹江和红石河两条小河在此交汇,昔日山水田原相映成画,犹如世外桃源。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瞬间被改变,宁静的东河口村近两百户780余人被深埋在近百米深的地下。地震半年后的2008年11月12日,东河口的废墟上建成了第一个5·12大地震遗址公园。

  5月8日,细雨蒙蒙。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静静的,只听得到游客的脚步声和导游的讲解声。倒塌房屋的“川北穿斗挑梁”插在废墟上,像一个个十字架,与随风飘起的白丝带互相映衬,默默地哀悼地下的亡灵。

  30岁的张玉英在废墟的乱石堆上摆了几个箱子,放些饮料、水果、烟,等待来往的游客购买,还不时为游客讲解。讲到这片废墟下埋葬的生命,张玉英声音逐渐哽咽,因为她的丈夫和公婆一家,都在这片废墟之下。

  村庄消失了,良田被埋了,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张玉英坚守在家人长眠的土地上,靠这个小摊赚钱补贴家用,她的一些同乡则选择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市的南宝山安家过日子。

  留守废墟?生态移民?灾民们不同的人生选择正在东河口上演……

  本报记者王毅 发自四川省青川县

  灾难

  家没了,只剩下一片乱石

  地震造成的惨剧,在张玉英的讲述中,一次次浮现。张玉英的表情也从一年前的痛哭,转为现在的苦笑。她不想再哭了,再也哭不出来了。

  张玉英小摊的附近,有两张东河口地震前后的对比图片。震前:青山、绿水、小楼、河流、田地,小学的操场上飘扬着国旗……震后:山崩地裂后只剩下一片乱石。

  丈夫、公公、婆婆……张玉英在青川的亲人除了姑姑一家,其他20多口人,都埋在了下面,连遗体都找不到。

  其实,张玉英的丈夫本可以躲过一劫,他们本来一起在成都打工,她的丈夫仅仅回家几天,就遭遇了地震。为此,张玉英更伤心。她是外乡人,1999年才嫁到东河口村,但她早已把这里当做自己唯一的家。地震之前,她丈夫从未让她干过重体力活,两人没打过一次架。

  听说地震的消息后,文弱的张玉英带着7岁的女儿从成都回到老家找丈夫和亲人,她试图营救他们。2008年5月15日,她终于到了东河口,但再也找不到家,只分得清大概方位。张玉英腿软了,瘫坐在地上,她知道自己的救援是徒劳的,便朝着家的方位一个劲地磕头痛哭,“我回来看你们了,孩他爸你在哪啊。”张玉英坐在因地震飞出的一块石头上,两天吃不下饭。

  此后,张玉英和女儿在木板房中,每月靠国家的300元救助生活。

  “找钱”

  赊来200元的水果,开始做生意

  到了今年2月,张玉英再也坐不下去了,“老坐着吃国家救济也不是办法,要想办法找钱。”东河口村的废墟上正在建地震遗址博物馆,在外打工多年的张玉英有些经济头脑,她想,“来往的游客总要买些东西吃喝,摆个小摊就可以找钱。”

  张玉英和一个批发商谈了很久,赊了200元的水果。今年3月,张玉英的水果摊开业,每天她把两箱水果搬一里多路,带到遗址公园,一天可以挣10元左右。

  现在,张玉英的姑姑何天兰也在遗址公园附近做活,地震后,附近的百余名村民在公园做建筑工、骑摩托车拉客,这里是他们做生意最集中的地方。

  何天兰说,张玉英一直勤劳肯干,还有脑子。张玉英和丈夫在外打工10年,家里铺了地板,电视、洗衣机也都有,在村里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不过,何天兰觉得,张玉英的性格变了很多,以前她很爱说话,现在常常沉默,一个人傻笑。

  张玉英摆摊时,遗址公园只有3人的小摊开业,也获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同意。一人卖花,一人卖手工纪念品,还有就是张玉英的水果摊。

  开业1个月后,张玉英还上了200元的欠账,还有了几十元的结余。看到生意不错,她又赊欠了一些方便面、饮料、烟,扩大经营。

  走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里,“有脚有手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条出自青川农民之口的标语被镌刻在公园的石头上。

  尊严

  “这里是地震遗址,请不要耍”

  张玉英卖的东西价格比超市贵,她认为在公园卖东西,人工费高一些,价格适当高点是可以的。但张玉英不要游客的“施舍”,有游客听了张玉英的遭遇,要给她钱,张玉英摇摇手。

  张玉英不想游客把她当灾民,她看不惯个别村民“把自己说得多惨,租车、卖东西就找客人多收钱”。但张玉英认为,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她知道的附近的几个小摊,卖纪念品的何清翠,绣了一下午才卖几元钱;卖矿泉水的何大妈,每天背两里地,一瓶也只卖两元钱。

  游人可以给张玉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她并非欢迎每一个游人,她曾经和游人有过争执。一次,四五个学生模样的男青年,在遗址上有说有笑,一路上嘻嘻哈哈地玩闹,在地震纪念碑拍照时,摆出一个个夸张的姿势。张玉英忍不住了,她对着游客喊,“我们这里是地震遗址,请不要耍。”虽然她的声音不大,但也把那几个男游客镇住了。

  还有一次,在东河口小学遗址附近,解说员正在动情地讲:“这是东河口唯一的小学,那面红旗下就是曾经的学校,地震中有3名老师,3名学生遇难……”个别游客没等解说员说完,转身就找地方拍照去了。

  张玉英认为不听完讲解是对亡灵的亵渎,她走过去提醒拍照的游客耐心把讲解听完。

  坚守

  “守着遗址,就是守着亲人”

  东河口因地震的破坏,耕作已无多大可能,而且还有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当地政府决定对东河口的村民进行整体移民,但进展并不顺利,选择移民的灾民只是少数。在青川县有20058户71520人需避险安置。截至目前,报名登记自愿到四川省邛崃市安置的有147户551人,已经全部安置。在剑阁、元坝等附近县区永久性安置828户3155名。大部分灾民仍选择留守这片故土。

  张玉英虽是外乡人,但也没有移民的打算。张玉英说,她要在遗址上至少守陵三年,守着遗址,就是守着亲人,哪怕是守在废墟上。

  东河口遗址的一块石头上刻有一句话,张玉英觉得说得很好。虽然张玉英识字不多,但她一遍遍重复,终于记住了:“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我们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移民

  “换个环境,慢慢忘却伤痛”

  与张玉英不同的是,何元华等东河口20来户村民选择了生态移民——去邛崃市南宝山。

  今年50岁的何元华是东河口村第一个报名要去邛崃安家落户的村民,何元华70多岁的父母和弟媳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埋在东河口废墟下。

  “生活在东河口大半辈子了,说走就走,远离故土确实心里不好受,空荡荡的。但守在那里,天天看着那堆废墟,那掩埋着亲人的废墟,触景生情,心里更加难过。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地方劳动,慢慢忘却这些记忆和伤痛。”

  那些地方,那些曾经被夷为废墟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我们记得,汶川、北川、 绵竹、什邡、青川、茂县、 安县……那曾经是废墟满地、道路不通、人们流离失所的重灾区,经过一年,有没有变得更好一些,房子有没有建起来,学生们有没有一个宽敞的地方上课,葱绿是否再次遍布山坡,抹平那难忘的伤痕?

  重生,那些地方

  北川 温总理所题“多难兴邦”四字被“拷贝”

  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用粉笔写的“多难兴邦”四个字是否已被永久收藏?前天上午,四川长虹公司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否认了这一说法,称这四个字已被擦掉。

  刘海中称,去年5月23日总理在北川中学写下这四个字后,有关部门确实考虑过将其作为文物,永久收藏,并在次日用有机玻璃将其罩起来,进行临时保护。后来经过研究,认为总理所提“多难兴邦”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北川中学的师生,因此将其铭记在心,当做一种学习、工作的动力是最重要的,最终决定将其擦去。

  “擦去的时间大概在一周后。”刘海中补充,现在“多难兴邦”虽然已经被擦掉,但是北川中学后来利用照片“拷贝”了这四个字,并将其放置在每一个教室。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时,为上课的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汉旺 地震钟楼成地震遗址

  2008年5月12日,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外钟楼的大钟,停止了摆动,永远地定格在14时28分。地震后,汉旺老镇与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虹口乡深溪沟一道,成为整体保护的国家级地震遗址。

  在汉旺镇,居民们地震前最引以为荣的便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简称东汽)。东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汽轮机制造设备,发生地震后,1000余名职工被埋进废墟,数百名职工受伤或遇难。现在新的东汽正在修建,2008年东汽人完成了108亿元的产值,比2007年增长了13%,产能也恢复到震前生产能力的88%。而在两年之后,东汽也将会完全迁离汉旺镇。

  茂县 羌族羌绣卖得好

  羌风,羌韵,羌情……群山环抱的茂县是羌族聚居地,这里近90%的人口是羌族,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他们习惯于在高山上居住,其民居以“垒石为屋”为特色。

  地震发生后茂县几乎所有建筑物都遭到损坏,上百上千年历史的民居、羌碉大面积坍塌,民族文化风貌受到严重毁损。

  不过,经历了地震,黑虎羌寨的村民还是乐观如前,那里的妇女依然头戴白色的“万年孝”,那里的羌风羌韵依然流淌不息。

  村民杨国美的家里正在建新房。她说,新房依然按照传统制式来建,政府给了2万多元的建房补助,加上贷款,建一座房子并没有太大的负担。

  茂县羌寨绣庄经理李兴秀从小跟母亲学习羌绣。后来,有远见的李兴秀成功地将羌绣引向市场,将羌绣由民族传统服装延伸到工艺品生产上。为了羌绣的传承,李兴秀通过带徒弟、教学员,让2000多名羌族妇女加入其中。

  地震过后,羌寨绣庄的生意更加红火了。绣庄的产品供不应求,有的绣品还卖到国外去了呢。

  汉源 废墟上为娃娃们建好新学校

  讲述人杨越峰(汉源县富庄镇中心小学校长)

  5月1日我又去看了一下新学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正在进行外墙修补。“5·12”特大地震将我们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全部震成危房。尽快让孩子们复课,成了我心头最着急的事。地震发生后不久,湖北省孝感市的援建者们来了,帮我们建板房学校。

  为尽快建好板房,我发动35名老师帮助建筑工人从车上下板子。第一天,我们就下了8卡车板子,大家的手和脚打起了水泡。我妻子是富庄中学的老师,她也和我一样在自己学校里抬板子。我们每天早晨8点出门,晚上7点回家。我专门买了一箱方便面,那些天,女儿都是吃着方便面等我们回家煮饭。

  15天后,780平方米的板房学校就建好了,有10间教室。2008年8月25日,全县学校统一复课,看到同学们欢呼雀跃重新回到课堂,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建板房学校的同时,学校的复建工程也开始了。从地勘到图纸设计,我都参与其中。新学校原址重建,包括一幢新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楼,共有19间教室。按照进度,今年5月12日以前,同学们就可以在新教室里学习了。我盼着那一天快点到来。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均据新华社、四川日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