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部大开发推绿色理念 安康亮生态旅游名片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西部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3 10:41: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安康地处陕南秦巴山区的,里青山绿水令人向往,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安康的经济曾一度欠发达。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下,安康市发挥生态优势,以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为理念,大做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我们走进安康,体验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记者:欣赏着美景,我们来到了安康市岚皋县。岚皋县是安康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安康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岚皋县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风景,却长期因为交通不便鲜为人知。过去,从西安到岚皋需要花费七八个小时,道路条件极差。事实上,交通的不便不仅仅制约着岚皋县的旅游业,也成为制约整个安康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2005年,借助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中央和省上开始投资改善安康的交通条件。2007年,西汉高速开通,安康的宁陕率先融入西安经济圈,2009年,西康高速的贯通,使安康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随着两条高速路的开通,安康市也全面修建县乡道路,目前,安康市公路总里程达到 17994公里,其中国省道干线公路1070.6公里,县道1934.7公里,乡道3034.8公里,村道11727公里。 岚皋县村民: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祖祖辈辈靠种地和劳务输出来维持生活,通过最近十年来对南宫山的开发,我们这里就大变样了。 交通的便利极大带动了安康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据安康旅游部门介绍,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安康的生态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宁陕、石泉、汉滨、平利四大旅游板块特色日趋鲜明,30个重点旅游村建设全面展开。 岚皋县的南宫山通过公司化运作,已经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同时,岚河漂流、神河源、千层河、蜡烛山等景区也先后相继开发,成为知名的景点。截止去年年底,安康市全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 就在交通条件大幅提升,生态旅游红红火火的同时,安康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观念,以“经营绿色”理念为指导,将新农村建设与移民扶贫搬迁,着力打造一批最美丽的乡村。使居住在深山里的农民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安康市的平利县因此建成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平利县将扶贫移民搬迁结合进来,龙头村目前一共有5百多户居民,其中一百多户是从高山地区搬迁出来的,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在这里过上了新生活。 平利县龙头村村民刘德祥原来居住在偏远的深山区,出门不方便,致富没产业,一年到头,温饱都成问题。 记者:你家原来住在哪里? 刘德祥:沙河村那里山比较高,路又不通,一下雨就发生泥石流。 2005年,一场大雨将刘德祥家的房子全部冲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刘德祥一家搬迁到了龙头村。 记者:时搬到龙头村你是什么感觉? 刘德祥:当时想着搬到这里没有田没有地,我们没法生存。 然而刘师傅心头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新搬迁的地方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因为环境优美,不少的城里人常在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结合移民搬迁发展产业的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刘德祥运用自己家传的酿酒技术,开了间酿酒坊,办起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每年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平利县龙头村村民刘德祥: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提高了,经济上和生活上一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采访中,平利县县委副书记许启正政告诉记者,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来,平利县就是围绕绿色做文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平利县县委副书记许启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一城三区、九镇百村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城乡居民过上好日子 记者了解到,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安康市共启动建设20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400个县乡新农村示范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他们以路、水、电、沼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破解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瓶颈”。 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安康市积极响应省上提出的陕南突破发展的号召,加快发展富民惠民的绿色产业。如今,安康平利县的绞股蓝、紫阳县的富硒茶、白河县的木瓜等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市场上知名的绿色品牌。 石泉县是安康传统的养蚕大县,以前养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生产,而现在已经走上了一天专业化的养蚕之路。石泉县池河镇的村民赖真彩是一个养蚕大户。从最初的零散式养蚕到现在建起标准化的养蚕室。赖真彩的养蚕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石泉县池河镇村民赖真彩:养蚕是用那种大簸箕,很费力,养一季蚕,养两三张纸需要四五个劳动力,现在搭建的这个标准化养蚕室,很省力,养十张纸也需要四五个劳动力。 记者还了解到,蚕农们都是将生产出的蚕茧送到县里的缫丝厂,然后被县里的缫丝厂,家纺公司制成各种丝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随着养蚕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也进一步扩大了就业渠道,真正成为富裕当地群众的“绿色产业”。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安康市的交通、教育、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 89万减少到2008年底的40万人,整体贫困得到根本改善。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安康市GDP年均增长9.9%。2009年,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25元,较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3313无,较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5%。而随着西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和西安、成都、重庆“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建设,安康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安康市市长方玮峰:在安康这样的地区发展,我们可以讲四句话,第一个就是基础先行,就是基础建设要先行改善。第二是产业支撑,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环境容量,适时地发展特色产业。第三就是城镇承载,就是要加速推进我们的城镇化建设。第四就是民生为本,我们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群众。 记者手记 年沧海变桑田,采访的这几天,我们被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安康人的淳朴所深深吸引。我们看到了西部大开发的这十年间,安康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安康,一个开放与自信的安康。相信在未来,秦巴人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织就一副更美丽的蓝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