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植物入驻,院市合作强化科研实力
虽然刚刚开园,但辰山植物园已拥有的植物数量、品牌以及科研成果,足可自傲。
辰山植物园以华东原生植物的收集展示为主,“华东区系植物约有4000多种,辰山植物园已引种了1200多种,是目前我国华东区系植物最丰富的植物园。”胡永红介绍说。
不仅如此,辰山植物园自2005年起,就开始向世界各地派出采集队伍,收集各种有经济、科学和园艺价值的植物。广泛收集木兰科、蔷薇属、樱属、苹果属、鸢尾属、水生植物、旱生植物、药草植物、经济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等专科专属或专类植物以及温室植物,并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护和记录。开园时,植物园已收集了9000种各具特色的植物种类。“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收集3万种植物,这样的数量可以进入世界植物园前十名。”
不过胡永红也表示,与数量相比,质量才更重要。辰山植物园现已收集到的品种里,不乏珍稀植物。如孑遗树种羊角槭,原产地天目山仅有7株,全世界孔不超过200株,而辰山植物园里就有5株。而海岛特有植物的收集,是辰山植物园的一个特色,目前已成功收集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鹅耳栎、单叶蔓荆等。其中,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在我国仅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上海佘山岛和金山岛,对于东海岛屿植物区系的地理演化、区系地位和特有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受分布地狭窄和岛屿居民活动的影响,目前这两种植物在野外生存状态堪忧。近年来,辰山植物园对其主要分布岛屿进行调查,开展了居群迁地保护的研究,并在辰山北坡建立了基于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地。另外, 凸显植物园基础底蕴的标本收集也取得初步成果,截至目前,辰山植物园已收集蜡叶标本1万份。
对一个植物园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储备与开发可能是其“生命线”。如何在物种收集的同时,提高辰山植物园的科研水平?上海将眼光投向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中国科学院。我国各地建有很多植物园,其中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由中科院管理或与地方共建的。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中科院在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积聚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优秀人才,并形成了许多植物科学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如今,中科院的科研名单里又多了一个辰山植物园,时任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现已是生命院院长的陈晓亚院士,就这样当起了未被正式任命的“园长”。
与此同时,院市合作的科学研究机构――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同步建设。“中心有三大功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集聚、为辰山植物园提供技术支撑。”陈晓亚介绍说,2005年以来,与中心有关的科研人员已先后开展了20余项科研课题,目前有10余个课题已结题或即将结题,已发表或接受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申请专利1项。这些课题中,不乏服务于国家战略以及地方需求的项目,如利用植物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城市建筑绿化等。“发展新能源,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而研究植物在城市人工特殊生境下的应对反应,其成果将为今后更加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生态建设的有益借鉴。”胡永红认为,辰山植物园正是这样开展这些科研项目的最好“试验田”。
“通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中心还为植物引种、科研中心及专类园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陈晓亚介绍道。如通过首次大规模引种国内外鸢尾属植物,辰山植物园现已收集665种,在国内位列第一,“这将为上海及周边地区鸢尾属植物的引种、栽培、驯化与推广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心将从长远出发,注重基础前沿研究和自主创新,把产出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获取知识产权作为科研的重要目标,同时抓好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研发与城市密切相关的高科技绿化产业、农业和环保项目,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辰山植物园开园仪式上,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对中心寄予厚望。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心的科研水平,辰山植物园又在国内外招聘中心副主任。经过严格筛选,今年3月,在美国留学、工作了多年的马金双博士正式上任。
处处以人为本,盲人也可“看到”植物
从一开始,辰山植物园就被确定为融科研、科普、景观和休憩为一体,具有深厚科学内涵和优美园容景观的综合性植物园。在这里,除了近万种不同类别的植物之外,前来赏玩的市民、游客也是“主角”之一。基于这一理念,辰山植物园在建设中,处处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满足不同需求。
辰山植物园有26个专类园,大致分为4 种类型:第一类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植物迷宫、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矿坑花园等。其中,矿坑花园、盲人植物园等,大概在上海再难找出第二家。
辰山曾是建筑石材开采场地,西侧采石场已挖至地底下,留下一个矿坑深潭。辰山植物园在建设中因地制宜,依据生态修复的原理,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营建成地貌奇特、高山飞瀑、季相分明的矿坑花园。游客可由嵌在崖壁上的入口构筑物,沿着曲折的山崖栈道往下走,亲临深潭水面,穿过由石梁开凿而成的“一线天”,并沿水面浮桥绕过潭中孤岛,进入贯通东面岩石药用植物园的山中隧道, 沿途可欣赏到悬崖飞瀑、深潭幽碧的绝妙景观,寻觅到奇趣无穷、惊险刺激的独特体验。“不出上海,就可以登山、观瀑布,真是不同寻常的享受。”市民游客难掩兴奋之情。
对视力障碍者来说,花朵再美、再鲜艳,都与他们无缘。但辰山植物园建设者不这么想。他们在园里设置了一个盲人植物园,因形状如同一颗米粒,获得了“一米阳光”的美称。针对盲人的触觉、听觉、嗅觉等需求,园区内相应种植了无毒、无刺,具有明显的嗅觉特征、植株形态独特、色彩鲜艳亮丽的各类植物。同时,配以中、英、盲文和语音系统,“他们可以通过闻味、触摸、听介绍,直接了解这些植物。”工作人员坦言,不断的触摸,会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我们就勤种勤换,保证盲人游客‘看’到更多的植物。”
科普教育是综合性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辰山植物园在每个专类园内都设置中英文对照的园区介绍牌和科普信息牌,介绍专类园的特色和植物知识。园内还将不定期举办古木展、蝴蝶标本展、中国传统植物展等科普展示。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植物园有组织地推出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和讲座,如针对学龄前幼儿,设有讲授“四季变化”的益智游戏;针对女性群体,开设“芳香植物与美容保健”课程等。通过静态的欣赏和动态的活动,让游客在这个植物世界里获得更多知识、享受更多乐趣。
“让市民与植物零距离接触,也许可以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在陈晓亚眼里,辰山植物园不仅仅是一座植物园,也是一个“能够产生爱的地方”。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