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江源地区宜做大生态旅游业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
作者:张进林 何…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9 16:41: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信息西宁12月8日电(记者张进林 何伟)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复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集约化水平,发展生态型非农产业。”有关人士认为,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三江源地区中长期的支柱产业将是高原生态旅游业,这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旅游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麦秀林场,是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的水源涵养区。林场附近的河岸边有一家藏家乐,随着游客日益增多,生意非常兴隆,带动了不少藏族牧民就业。 

    “这几年,游客更倾向于接近大自然、体验原生态,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来自北京、甘肃、宁夏等省区的游客占到40%左右。”藏家乐老板马如良说,去年他家通过经营藏家乐挣了9万多元,今年的势头很不错,收入会超过去年。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养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区超过6亿人口,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时,这一地区保留了原始粗犷的自然面貌和神秘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也是我国旅游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力股”。青海省社科院测算认为,仅三江源区水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就达17.6亿元/年。专家认为,生态旅游业有望培育成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中长期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记者从青海省发改委获悉,目前三江源区16个县中就有14个贫困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而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受生态环境保护约束。从2006年起,青海省政府就取消了对三江源区的GDP考核,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停滞不前,而是在衡量经济发展成绩时,改用新型绿色GDP指标。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认为,青海省“半壁江山”是三江源生态功能区,“天上不冒烟、地上不开矿”,如果走传统的工农业发展路子,将没有出路。应当立足于“绿色、低碳、环保”,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型非农产业,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争取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民族文化浓郁的‘大美三江源’,不仅是当地藏族群众的家园,更是西部乃至全国旅游业的亮丽名片。”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国荣说,在三江源区打造生态旅游业是可行的,符合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 

    ——做大生态旅游业面临四大障碍 

    青海省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遭受“4·14”地震侵袭,去年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玉树、果洛两州接待游客人数达24.43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玉树州旅游局局长刘立志说,“随着玉树灾后重建进程的加快,地震遗址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湿地公园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三江源区生态旅游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亟须突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三江源区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滞后,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现代通信落后,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目前,玉树州共有旅游观光的景区景点40余处,但景区基础设施几乎为空白,仍需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应有的设施建设,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玉树州发改委主任韩永胜说。 

    其次,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难以形成合力。刘立志说,由于与发达省区在观念意识上的差距,当地政府对生态旅游尚缺乏足够认识,整体推出的知名品牌很少,导致三江源区的旅游产品在全国缺乏知名度,同时生态旅游资源包装差、层次低,使得旅游宣传失去高水准的载体,收效甚微。 

    第三,与旅游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滞后。韩国荣说,三江源区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落后,旅游六大环节“吃、住、行、游、购、娱”长期存在“小、散、弱、差”的窘境,旅游产业链条不完整、不齐备,不能满足旅客的基本需求。 

    此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玉树州囊谦县旅游局副局长才仁旺索说,近几年来,三江源区各方面项目建设较多,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破坏,建设破坏速度远远超过开发速度,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美感,因此有关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多管齐下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青海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84亿元。青海省将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和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中西宁-三江源生态旅游线是一个重要增长极。 

    国务院批准引发的《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指出,青海将以玉树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快建成以玉树结古镇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带为支撑,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届时美丽的三江源将会彰显出新的生态旅游魅力。有关专家和基层干部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旅游发展和环境改善并重的运行机制。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建议,应当充分考虑三江源区环境和旅游设施的容纳能力,制订生态旅游发展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细则,开展生态保护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制订江源漂流、游牧生活体验、野生动植物观察、各种民俗活动等环境保护具体对策,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需要细致深入地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吕植认为,在三江源区,应当严格把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在管理方式、产品和空间上进行区分,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健康良性发展。当前就要开始培养从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同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考察、甄别和市场评估,形成一些高端产品、精品线路。 

    加强与周边省区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硬件、交通、通讯、宾馆、餐馆等方面建设。刘立志认为,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产业拉动、服务保障”方式,引进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企业、旅行机构,并对其实施免征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部分生态移民的后续就业问题。 

    采取国际先进的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韩国荣指出,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还应当打造相关特色文化产业和手工业,增强生态旅游消费的文化魅力,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促进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