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科考之旅:还原被“妖魔化”的亚马孙
Eedu.org.cn 作者:陈坚盈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1
 

 

  千年等一回捕捞到两米长的黑凯门鳄「科考内容:凯门鳄调查」

  凯门鳄多受到暴猎,因为它们的皮值钱,可以用来做皮包。这动物一般昼伏夜出,调查观测工作安排在当地时间21:00-23:30,也即亚马孙河的深夜一片寂静,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一般会选择1岁以内凯门鳄幼体捕捞。经过必要的捆绑口爪后,再进行种类确认,量体长,称重,辨别性别,记录后,放归。运气好的话,一次行程大约能完成5只凯门鳄的测量。

  捕捞幼年凯门鳄非常危险,往往它们附近都会有成年鳄保护,所以测量的过程要快,速战速决,要不很有可能遭到成年鳄的袭击。此次凯门鳄调查本来是要取消的,因为调查之前下了雨,后来因为雨小了才照常进行。但是因为志愿者白天参与太多活动,那个晚上大伙都精神状态不好,身体极度疲惫,后来只有其中一个队友跟随向导和科研组去了,其他的队员都留下来休息。

  但是此次调查超越了之前多次的寻访凯门鳄行动,回来的时候去了的队员就发疯似的欢呼,因为他们在途中除了见到一些小凯门鳄,还捕捞到了一只大约两米长的黑凯门鳄,可以说这是极其罕见的,很多科学家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志愿者。对此,那个下雨的晚上,也是那些没有前去寻访凯门鳄的队员一个感觉非常懊悔的夜晚。

  无心插柳偶遇亚马孙树懒「科考内容:金刚鹦鹉调查」

  金刚鹦鹉调查项目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和陆地样带方法类似,不同的是样本采集点不是随机而是规律点。参加者必须乘坐科考快艇沿着亚马孙河逆流而上,使用G PS控制点位每500米为一个样本采集点,每个样本点停留15分钟,进行360°环视,发现金刚鹦鹉后观察种类(黄蓝和红蓝)、数量、预估距离,并全部记录。每次大约要完成8-10个观测点任务。这项调查还需要遵循鸟类栖息的时间特点,所以必须在当地时间每天的5:30-8:30跟16:30-19:30两个时段进行,刚好是鸟类早晨出巢,傍晚归巢的时间。

  金刚鹦鹉调查的难点在于它的飞行速度很快,统计数量有困难,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并保证数量准确。但是此次进行这项调查,让康泰觉得没白来的除了观察到金刚鹦鹉,更为重要的还有撞见鱼鹰群以及看到亚马孙树懒。

  其实撞见鱼鹰很正常,但是在并不宽敞的河道里,成千上万只鱼鹰分两面飞来捕食追鱼的场面则大概是只能在动物纪录片里才能看到了。此次撞见,连带领此次调查的印第安向导都感觉非常惊奇,据他介绍,在亚马孙河一带,已经有20多年没有看见这样的场面了。

  做完调查回来,让队员们感到行“狗屎运”的还有与亚马孙树懒的偶遇。它们栖息在20多米高的树上,因为它们身上有非常难闻的气味,所以很多动物是很难靠近的,在亚马孙丛林里,树懒只有少数的天敌。要知道,科学家一般也很难有机会观测到。

  体验“徒手”逮食人鱼的场面「科考内容:鱼类调查」

  在亚马孙河中有两种鱼广为熟知,一种是来自远古时代亿万年前的硬骨鱼,在观赏鱼喂养中用来清洁水质的“清缸夫”;另一种则是大名鼎鼎的亚马孙食人鱼。前者在亚马孙流域鱼类总数中约占90%比例,食人鱼则占10%.食人鱼属于南美淡鲳鱼类,个体不大,但是有10对锋利的牙齿,上下颚咬合力非常强。

  鱼类调查一般都要采用与当地渔民相同的捕捞方法,当地捕鱼方法有两种:竖网和垂钓。一般撒下竖网,渔网的角度一定要与水流方向垂直,用浮子固定好以后划小船离开。每人手中都拿有一根极其原始的鱼竿,用树枝做成。直径8毫米左右,长约1米,头上拴着2米鱼线,这“钓具”是用来钓鱼的。如果技术手法陌生,可能时间过去半小时都没有收获。

  相传古代印第安人把食人鱼抓来“理发”。一般情况下,都必须戴上牛皮钢丝防护手套才能用手抓食人鱼,但是此次向导因为太“着急”,测量的时候没有戴上手套,被咬到了食指,食指连同指甲被咬掉了一个小角。戴上手套,体验一把“徒手”逮食人鱼还是很过瘾的,食人鱼力量很强,不住地在咔嚓咔嚓咬嘴,被人抓住时一般都会拼命挣扎,过程还是有点惊险的。

  食人鱼在当地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如果好奇,想把网到的食人鱼作为晚餐也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征得科学家们同意,并每人只限一条。原来食人鱼数量在当地已经非常多,调查只是对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控,食人鱼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稀少,所以到了当地也有可能被获准品尝一下。

  造访当地种族部落———玻利维亚村「科考内容:社区调查」

  亚马孙丛林附近生活着一些种族部落,除了说西班牙语,也说印第安土族语。因为交通闭塞,有些村庄部落几乎与世隔绝,当地政府在当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社区建设,设立少量的学校及教堂。玻利维亚村就是当地一个典型的部落村庄,全村只有20多户人家,每户却都有10个人左右。

  “阿雅普”号向下游靠岸,就是要拜访玻利维亚村的时候。这里除了理查德博士带领的志愿者,很少有外人来。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半社会化状态,虽然如今穿着现代人的衣服,但都以捕猎为主,不经商,他们的住房都以亚马孙丛林的树林为原材料,没有用上半点水泥或者金属。

  可以说,村里唯一的文化交流窗口就是理查德博士带去的志愿者,所以每当有志愿者到来村子里时,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此次探访了两户村民家之后,志愿者就到学校的一间教室中集合,围坐成一大圈。村民们和小朋友们纷纷被召集到这里来,由于语言不通,没有太好的交流方法,干脆就用肢体语言,比如为小朋友们拍照,然后给他们看。这样可以减少当地小朋友对外来客人的陌生感,愿意玩在一起,当然,造访之前最好准备好一些礼物,因为玻利维亚村的物资很贫乏,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些医疗服务与咨询,并发放药品等。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小朋友们都很有野外生存能力,他们能模仿亚马孙流域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形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