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自由行
2009年,自由行成为了旅游业界最为关注的词汇之一,有诸多旅游发达国家对中国游客开放了个人旅行签证或者开始大力在中国推广其自由行产品。
自由行的风行,其实是中国旅游发展,中国游客旅行经验进一步增强后的必然表现。从最开始的多国连线团队游起步,到后来的一地深度游盛行,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安排好的成形线路,渴望更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旅行,所以,在这样的旅行条件下,自由行开始站在了旅行市场的最前沿。

自由行,在白领中已经非常盛行
日本——2009年7月1日,日本宣布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行签证,这掀起了2009年自由行的风潮。
澳大利亚——澳洲一直都很适合自由行,再加上个人申请澳洲签证的便利,所以澳洲也是最被看好的几个自由行目的地之一。
韩国——韩国的济州岛,一直以来对中国游客都实行免签证政策。
美国——虽然开放刚刚两年,但是美国自由行的条件相当成熟。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申请美国旅行签证的手续和途径完全相同。
英国——伦敦一地的自由行产品,是今年旅行市场中的亮点,有不少旅行社都在操作。
3、设计类酒店 国内旅行新风景
假如时光回到3年之前,对于国内旅行的住宿,我们似乎还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或者是星级的商务型酒店;或者是连锁的经济型酒店;再或者,就是那些小型的客栈或者青年旅舍。
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既精致又奢华的设计类精品酒店,我们就只剩下艳羡,只能在出国旅行的时候才能感受一下那种不一样的住宿体验。
而在最近两年,国内的设计类酒店也终于出现了,当人们都开始意识到它们代表了一种更个性的旅行方式,将会是未来酒店业发展的一种独特潮流后,设计类酒店就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城市涌现出来。它们有大有小,有的恪守中国传统风格,有的学习西洋现代风味,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设计思路与理念。
2009年,对于国内的设计类酒店来说,是井喷的一年。从北京到上海,从桂林到深圳,再到厦门、苏州、南京,各地都开始涌现出了主打设计与概念的精品酒店。比如北京最知名的瑜舍与Hotel G,上海的春藤宫与凯悦,桂林的HOMA-莲之酒店,深圳的菩提宾舍、厦门的21Howtel……在国内旅行时,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住在其中,与其说是住酒店,倒不如说是在酒店里展开一场心灵旅行。
4、史上最长黄金周 7+1疯狂长假

国人的黄金周让国外胜地分外热闹
2009年的十一可谓是旅游的一个疯狂高潮,冷静下来想想,好像也只是比往年多了1天的假期,但这1天俨然成为了催化剂,烘热了整个旅游市场。1天能让那些宅男宅女们有了去游玩的冲动;1天也能让短途休闲者抗起行李奔向更远地方享受难得的假期;而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天降的大喜事,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背个大包迈开步子,就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国庆8天全国共接待游客达到2.28亿人次,出境人数达到将近150万人。这个超长黄金周,整个中国旅游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大关。
5、澳门·十年

澳门的特色街道
相比较一江之隔的香港,澳门回归这10年发生了更多的变化。1999年12月20日到2009年12月20日,10年光景,澳门从一个几乎默默无闻的旅行配角城市,摇身而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娱乐之都。
回归后的高速发展给澳门带来了太多的投资机遇和大笔的外汇收入,澳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造出了一间又一间全新的酒店与娱乐城,如同上世纪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沙漠奇迹。
而对于澳门旅游,澳门的地位也今非昔比。
10年前,澳门只是“新马泰港澳”连线游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被分出多半天时间作为中转,游览内容相当少。后来,香港澳门自由行放开,澳门的旅游地位有了一些提高,但是,香港与澳门,谁主谁次,是显而易见的,通常,5天4晚的港澳行程里面,在澳门最多不超过两天。
如今,澳门脱离开香港,已经有足够理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新景点、新酒店、新娱乐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除了美食、历史文化,澳门有了更多可以去体验的内容,名牌购物、演出,都在澳门落地生根。
6、四川旅游恢复
5·12大地震后,四川开始重建家园,旅游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四川也重新向国人发出号召:“支援四川重建,就来四川旅游吧。”

一张熊猫卡激活成都的旅游业
为了铭记大灾难给四川带来的重创,也激发人们重建四川的热情,四川旅游局专门推出了地震游主题路线:“大爱中国”主题旅游线、地震遗址旅游线、中央领导抗震旅游线、灾区新貌旅游线、地震生命通道旅游线、地震生态探险旅游线这6大部分。每一条线路都有不同的景观和独特的意义,让大家更加深切地感受此次地震的影响。
而且,在今年3月,成都旅游局还创意推出“熊猫卡”,成都市11个国有重点景区对四川省外持熊猫金卡及身份证的游客,实行免门票。只要是省外游客,持身份证就可以在成都以1元钱的价格申领一张熊猫卡,的确是超值游成都的最好选择。

7、天上掉下了旅游券
从2009年初开始,旅游券变成了国内旅游圈里最热的一个名词,为了推广当地旅游,诸多旅游局开始发放旅游券。
发放旅游券这个招数的创始地应该是长三角地区的旅游部门,2009年元旦过后,长三角各旅游名城就开始了为期近半年的旅游券派发热潮。据统计,半年内,各城市派发旅游券的券面价值总计超过两亿元。此后,长三角以外的湖南、四川、山东等省份也纷纷效仿。
不可否认,旅游券的发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了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拉来了人流,但是,当热潮过后,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并没有受到游客们的更多好评。
2009年3月10日《东方早报》说,有游客在杭州消费3357元,才抵用390元旅游券,他们每次吃饭结账起码得用40分钟。一周之后,3月17日《新民晚报》说,有游客在西溪湿地“除了80元门票抵用20元旅游券,游船、坐车、吃饭,里面所有的游乐项目都不能使用旅游券”,等等——使用旅游券的人,用起来也并不“痛快”。
也有网友说:“旅游券说到底就是一种花样翻新的花架子。说起来热热闹闹,媒体写起来轰轰烈烈,总结回报‘政绩’也能头头是道,最后看效果,接近于零。”于是,到了2009年后半年,风光了小半年的“旅游券门”突然不见了踪影,再也没有新的城市要发放旅游券,也没有人再提到使用旅游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