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正在举行的第9届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上,诗人贺敬之这首《桂林山水歌》再次响起,抒发着人们对漓江之美的由衷赞叹。
贺敬之这首诗创作于1959至1961年间。那时,每年到桂林的游客不多,人们多半只能从诗词和图片中感受桂林。然而,50年之后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桂林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量已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创收80多亿元。沧桑巨变背后,记录下中国旅游业点滴变化的漫漫旅程。
早在1973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桂林因此成为中国旅游开发的“先行者”。当时,桂林旅游以外事接待为主,景区开发也大多沿袭古代名胜,服务还较为单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桂林旅游至此才真正步入发展轨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宋朝人王正功的名句一传几百年,鬼斧神工的天赐景致为桂林攒下不绝的人气。1982年,桂林成为国务院确立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4年之后又被列为“七五”期间全国7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1985年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活动中,桂林山水名列第二,仅次于万里长城……在舆论一片赞誉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桂林逐步形成了“三山两洞一条江”(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岩;漓江 )的初期旅游格局。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不少城市的旅游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均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泰安、黄山等一批旅游城市兴起。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竞争客源和服务质量的新局面。桂林旅游界的有识之士感到,过去将山水风光作为桂林旅游惟一优势的思路已无法满足游客需要,必须有所改变。从那时起,桂林旅游的另两个鲜明主题——悠久的历史文化、保护良好的生态和民族风情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特别是了解异地异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趋向,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原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的周作明教授说,“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逐渐被桂林旅游界所认同,单一的山水风景旅游思维得到新的理性升华。”
20世纪90年代以后,桂林旅游业开始了内涵拓展的深刻转型。靖江王城、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兴安灵渠、龙脊瑶寨、金竹壮寨、侗族银水寨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得到逐步开发和开放,特别是1998年桂林市区与周边12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之后,一个从市区延伸至城郊,从城郊辐射到各县的全面旅游开发建设的新时代到来了。经过几年轰轰烈烈的建设,到20世纪末期,桂林形成了以漓江百里画廊为核心,古迹观光、登山涉水、农家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等项目相辅相成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格局。 桂林旅游局局长李志刚指出,进入21世纪,桂林景区的开发顺应中国旅游市场的大势,向着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融合共进的方向进一步延展。一方面,漓江景区2001年获得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6年后,漓江景区从全国1万多个景区中脱颖而出,晋升为我国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桂林着力开发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乐满地主题公园、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恭城红岩新村等一批旅游项目,实现了产品结构性升级,提升了桂林山水旅游的内涵与品味。
一组数字可以表明桂林旅游10年间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桂林拥有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国家质量等级旅游区25个,广西的国家5A级景区均在桂林。1998年,桂林游客接待量刚过700万人次,旅游收入31亿元,而到了2007年,桂林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亿元,两指标增幅均超过200%。10年时间,桂林接待的入境游客也从原来的50多万人次提高到如今的近130万人次。
前来桂林参加第9届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的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桂林旅游30年,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紧密相连,是中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典型代表。桂林,已成为中国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
面向未来,桂林旅游业人士有理由充满期待。根据政府规划,“十一五”后三年,桂林将重点推进旅游业由观光主导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复合型转变。漓江补水枢纽项目、两江四湖二期等一批景点改造扩建工程将陆续上马。与此同时,桂林还将与国内旅游城市一道,联合拓展包括东盟、欧美、港台在内的海内外市场,打造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桂林旅游必将焕发更为蓬勃的生命活力,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富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