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称地震确实给当地带来了灾难,但灾后又给当地旅游带来了机遇
本报讯 (记者 周皓)近日,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由他领导的团队将对汶川(县城)即威州镇和映秀进行灾后规划设计。他建议,两地应该联手重建,合力打造重量级的旅游基地。
地震是灾难但也带来机遇
何镜堂院士透露,在汶川地震纪念园之外,他的团队还负责“映秀地震纪念体系”的总体设计,包含了13个纪念点。纪念体系以各类地震遗址为基础,包括,5·12震中纪念地、飞落巨石、百花大桥断桥、漩口中学遗址、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等。
他表示,这次地震确实给当地带来了灾难,但灾难后又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而在灾后重建中,威州应该和映秀联系起来,“沿着213国道把两地串起来,用国际的视野来看这次定位。因为这里今后必然是国际旅游的重要地方。”
何院士说,外地人来了映秀观看震中,看完之后,还需要引导他们观看当地独特的羌藏文化。映秀目前不具备接待能力,但威州可以互为补充。“两个地方相距只有59公里,看完映秀,可以很快到威州。”
旅游点已具有国际影响力
“威州本身是个高山、峡谷、冰雪地带,整个城市成‘带’型。”何院士说:“所以这个城市的规划不能按照平原地带来搞。”在何院士和他的助手看来,地震前对威州的规划,“有一个慢慢边缘化的倾向。都汶高速通了以后,成都去九寨沟会更加方便。”而且,在之前的规划中,映秀镇并没有出现旅游的定位,威州也没有特别高的旅游定位。
何院士表示,震后,当大规模资金注入后,特别是两三年的援建结束后,当地能不能很持续地发展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援建时,为了高效率,是由各个市对口各个镇,大规模项目下来后,当地很多功能被调整,比如威州最著名的阿坝师专被搬走。“安居之后,还要注意乐业”,“尊重援建的规划,但同时也要注重谋发展。”
华工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表示,今后的规划,必须考虑映汶一体化的问题,包括草坡乡、银杏等地震资源,绝对具有国际性影响力,“映秀是震中,汶川是地震命名地”,加上沿线各处被损坏的羌寨,“是一个原点之旅,一方面是震中,一方面也是藏羌汉族文化交融的起点”。
“我们可以在213国道做出各种LOGO,比如地震旧照片,比如离震中还有多少公里。”王世福表示:“现在规划已经大体完成,但还需要有关部门讨论。”
■专家声音
震后,当大规模资金注入后,特别是两三年的援建结束后,当地能不能很持续地发展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尊重援建的规划,但同时也要注重谋发展。
——何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