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乐平里的屈原庙内,每年一度的乐平里乡亲祭拜屈原仪式在这里举行。此后的近一个月中,当地独特端午习俗、饮食习俗、健康习俗等将一一展现,有着千年历史的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犹如一幅画卷,拉开了“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节”的序幕。
屈原故里秭归县民间端午习俗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农历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
“悠悠忽忽又端阳,溯忆屈公最可伤。披发行吟游汨水,怀沙殉国葬湖湘。离骚赋就千年恨,橘颂吟成万代香”……屈原雕像前,在当地骚坛诗社社长的带领下,40余位诗社成员拿出每人创作的诗篇,当场诵读。这一文化传承方式,已持续了400多年。
6月9日上午,秭归县归州镇艾香笼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艾叶水,准备给小孩洗澡、为老人泡脚。独具特色的屈子街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艾叶。
端午节为老人泡脚,这在屈原故里是孝敬老人的一种形式。今年73岁的黄明俊老人戴着艾叶花环,惬意地坐着,双脚浸在飘着艾香的盆里,其儿媳蹲在老人面前,为老人洗脚。
“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下午3时许,家住秭归县九畹溪镇九畹溪村三组的屈代珍,携夫带子,拎着礼物,回到同村一组的娘家,来看望她84岁的老母亲。她另外两个姐妹,和她一样也拎着礼物回来看母亲。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端午节素来隆重。陆游的《丰岁》写道:“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可见,女儿回娘家、赛龙舟等风俗早在宋代就开始流传。
老人们一边包粽子一边说,粽子寓意深刻:青色的叶寓意屈原文化万古长青;雪白的糯米表示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质洁如玉的精神;棱角分明的形状象征屈原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品质;包在其中的红枣寓含屈原爱国忧民的一片丹心,也表达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敬仰。
端午节将至,屈原庙等地已人流如织,不少是外地的客人。来自上海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今年秭归举办端午文化节,提前安排了很多民俗活动,因此他6月10日就赶来这里。这两天收获不小,已领略了艾水沐浴等当地特色习俗。
6月13日清晨,秭归县茅坪镇长江边的徐家冲港湾轻雾笼罩,雄伟的三峡大坝若隐若现。屈原故乡的人们在江边举行仪式,这也是如今赛龙舟的起源。
据介绍,16日至17日,这里将举行全国龙舟邀请赛,届时38支龙舟队“竞渡”高峡平湖。世界最大的龙舟也将亮相,这条全长62米的钢制龙舟,可容纳120人同时乘划。端午节当天,由文化部、国务院台办、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将在秭归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