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游世博别有一番滋味,一段激情四溢的“永道舞”把我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了非洲联合馆,在撒哈拉沙漠南端有一处“非洲死亡之心”,在那里人们发现了距今70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而他也就被誉为“人类发祥地”,那就是乍得。
远离海洋的乍得是典型的沙漠气候,一年到头的烈日与沙尘考验着人类的承受力。漫漫历史长河中,乍得生存环境异常严酷,曾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穷,没有电力,没有加油站,没有网络和通信,大多数城市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只有土坯房与茅草顶在树林间显现出来。即使有了老天爷的馈赠――石油,乍得也没有资金与实力去开采这些石油,更没有办法把石油运出去。直到世界银行的援助,修建连接多巴通往喀麦隆的石油管道,以通过石油贸易增加乍得税收收入,抵抗贫困和疾病。这个昔日的贫穷国家一跃而成为新的投资热土,吸引了世界石油巨头相继进入,才使这颗“死亡之心”开始慢慢搏动。
此次参展的乍得馆位于C片区非洲联合馆内,主题是“城市规划与和谐城市”。其外观凸显雅丹地貌的特点,走进馆内,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赭黄色形似雅丹群地貌的展馆外墙,上面还仿刻着记录乍得历史的壁画。从这典型的“雅丹地貌之门”进入场馆,仿佛被带回了过去,去寻找失落的古代文明。
“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在维吾尔语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一种风蚀地貌。从外形看,雅丹地貌尽是些形状奇异的土阜、土丘,它们有的拔地而起,有的匍匐在地,还有的庞大连绵,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乍得也因此被称作地球上“最接近月球地表”的国家。因为远离海洋,而且国土大部分是沙漠,拥有世界最大的雅丹地貌群,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非洲炎热的气候造就了乍得人独特的房屋结构,乍得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种椭圆形的房屋中,俗称“蛋型屋”,这在乍得馆中可以一见。
看似简单的“蛋型屋”其建造却充满了合理的力学原理和实用主义。“蛋型屋”上有种独特的小窗棱,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但具有通风和采光效果,最关键的是乍得人可以踩着它去修房顶,一个小窗棱凝结着乍得人的大智慧。
乍得馆中还有一张乍得总统和夫人参加植树活动的照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乍得人希望通过全民的努力来保护绿色资源。这和乍得馆“城市规划与和谐城市”的主题相得益彰。
乍得谚语富含哲理。他们说:“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最小的,都受上天的关爱”。“只要我活着,我就怀有希望。”参观完乍得馆,很有感触。乍得虽然是个非洲国家,可能经济社会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乍得人民有颗火热的心,有着这样美好的信念,相信勤奋、文明、宽容的乍得人民会建设好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