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区位及面积
1978年12月15日,九寨沟被国务院划为自然保护区,建立南坪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后更名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总面积643平方公里,因沟内有荷叶、树正、则查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九寨沟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珍稀性突出。
保护区内原始森林面积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5%,植被覆盖率85.5%,总含水量近1亿立方米,共有动植物物种36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大熊猫、金丝猴,豹、林麝、马麝、牛羚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独叶草、红豆杉、银杏)。
三、重要荣誉
1、世界自然遗产;
2、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5、国家地质公园;
6、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森林旅游发展思路及原则
1、发展思路
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综合规划为准则、科学研究为基础、精细管理为手段、完善设施为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主导为推力。
2、森林旅游原则
九寨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始终把保护九寨沟作为首要任务。我们的旅游开发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保护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森林旅游。
五、九寨沟森林旅游发展
1、旅游发展
1)1966年---1978年是林勘采伐期 ,沟内居民过着半农半牧、自给自足的生活;六十年代中期,两个林场相继进沟开始大规模的采伐;七十年代,有关部门和林业专家多次到此深入考察,并积极呼吁保护九寨沟。
2)1978年-1984年是单纯保护期 1978年停止区域内的森林采伐,次年林场全部撤出;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3)1984年-1992年是开发探索期 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4)1992年-1998年是初步发展期 实行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经营;鼓励居民开设家庭宾馆以提高景区游客接待能力,其间以保护型开发为主。
5)1998年-2004年是快速发展期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完善设施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九寨沟跻身国内旅游精品行列。2004年共接待游客191万人,门票收入2.54亿元,实现了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收入的历史新突破。
6)高质量(High Quality) 2005年至今进入品质服务期。九寨沟进入最佳旅游目的地和风景区生命周期成熟发展阶段,围绕保护科学化、服务精致化、管理效率化,努力构建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景区循环经济新模式。
近十年来,九寨沟累积接待游客1500万人,总收入20亿元。其中,科研保护投入资金约2亿元,环保基建投入约12亿元。形成了九寨沟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服务标准。
2、环境保护
九寨沟坚持加大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物种进入,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和围栏保护,精心呵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积极开展巡山检查工作,坚决禁止乱捕乱猎,维持景区良好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护林防火。成立阿坝州景区第一个护林防火办公室,24小时全天侯监测防止各类火灾隐患,景区还配有专职消防队负责森林防火工作,景区连续33年无森林火灾 。
2)恢复生态环境。1994年开始引导居民从农耕、放牧向旅游转变,1999年正式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 、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000余亩,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3.5%和85.5%,促进了景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社区共建。从2005年开始,与九寨沟县政府签订景区外围保护协议,每年投入保护资金150万,推进外围保护工作,主要用于九寨沟景区周边5个乡镇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巡山监测、生态保护等。加强景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同等条件下,优先雇用景区及周边劳动力,使他们成为景区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每年从门票中提取8元支持九寨沟县的建设。提取10元用于漳扎镇建设。
4)狠抓旅游整治和科学管理。
1是1999年3月26日,投资1.6亿,在全国景区中第一个开通以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车,统一实行循环载客游览,确保汽车尾气达到欧三标准排放,严禁外来车辆进入景区以减少污染和规范游览秩序;
2是1999--2002年,为保护水质、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景区管理局积极引导居民进行产业转型,放弃原先对环境破坏较大的森林骑马、骑牦牛照相及划船等项目,转向销售工艺品、租衣、拍快照等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活动。
3是2001年开始实施世界遗产地经营战略,成功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拆除景区宾馆和经营性建筑45户,12万平方米,支付居民拆迁户经费3000多万元,安排居民就业,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遏制了城市化倾向,有效减少了游客食宿对环境的影响。撤销沟内原有几十家餐厅,2003年在三条沟中心建成沟内唯一餐厅--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供游客在此集中就餐,购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景区环境。诺日朗餐厅可容纳4000人同时就餐,污水、废渣统一收集,经管道及车辆当日直接运出在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同时集管理中心、急救中心、消防、景区派出所为一体。
4是第一个实施"限量旅游"。在深入考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最佳日容量为1.2万人次,最大容量为1.8万人次。从2001年7月1日起每日进沟的游客限制在18000人以内,以缓解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大量人为活动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九寨沟电子商务网站和电子门禁系统实现人数控制。
5是采用价格调控手段,实行淡旺季价格,尽力减少旺季游客量过大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分区旅游的方法,分流过于集中的游客,有效调节游客在个景点上的空间分布。
6是使用无线电、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防火网络、环保免水冲厕所等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保证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7公路与栈道建设。投入资金1.5亿元,按照国家二级公路一级路面要求,完成景区公路整治60公里、边坡治理绿化37万平方米。植被恢复使用当地草种、树种和花种,防止水土流失; 投入数十亿元建成总长近70公里的木质生态人行栈道,木材经药物浸泡,防腐、防虫、仿生物入侵。实现人车分流,体现以人为本,确保游客安全。栈道离地面40厘米以上,远离地面、土壤,留出植物生长间隙,留出动物栖息、繁殖、饮水及活动通道,充分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规范游客游览路径,不得离开栈道,减少旅游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
8是游客垃圾和污水处理。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全景区统一的排污、治污系统工程。景区环卫工作实行划片分段责任片区、垃圾日产日清,动态保洁、力求零垃圾,科学分类管理垃圾,所有垃圾统一运往景区外处理。2001年, 第一个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29座和环保型免冲流动车载厕所8辆。建设17个休息亭,30余处观景台,便于游客集中休息、观景,便于垃圾集中清理。
4、居民参与和管理
一是让居民从旅游经营活动中受益,使群众自觉地珍视遗产地,成为保护九寨沟的卫士。
二是想尽办法积极解决沟内居民就业,吸收本地居民参加自然保护区管理,使他们成为景区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受过一定教育的原住民优先安排在管理局及下属企业,文化程度较低的优先聘用为护林员及环卫员,鼓励原住民在规范管理下自主经营。
三是充分依靠本地居民的参与,把人看作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把本地居民看作是景区的组成部分,为科学解决景区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创造了条件。每年拨专款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经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实施优先雇佣本地人政策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 "保景"与"富民"的难题。
四是森林旅游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增强后,又能给生态保护注入新的能量。
五是九寨沟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据统计,1998年,沟内居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2001年达10000元;2007年达到22750元。绝大多数的沟内居民从事旅游业,本地居民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人人都树立起自觉保护九寨沟的意识:保护九寨沟,就是保护自己。
六、存在的问题及威胁
1、需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2、旅游形式较为单一,依然以大众型生态旅游观光为主,入境游客比例较低;
3、管理及服务的标准化水平还需提高;
4、旅游人数持续增长造成的环境威胁;
5、森林病虫害威胁;
6、森林火灾隐患;
7、泥石流及其他自然灾害威胁。
七、未来发展思路
1、九寨沟今后还会一如既往的坚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创新,坚持标准化目标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准。
2、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九寨、文明九寨、智慧九寨、低碳九寨、幸福九寨",确保我们未来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欣赏九寨沟、热爱九寨沟、保护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