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平顺太行水乡第六届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开赛,记者受邀参加。在平顺县里,岳家寨、豆口、白杨坡三村因别具特色的村落景观、自然遗存、文物建筑受青睐。经专家实地考察,三个村落在景观面貌上各具特色,将统筹规划为北方汉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
可以说,平顺规划建设的博物馆是山西首座生态博物馆。日前,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也就在近年,平顺县坚持用文化包装旅游,打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牌。
保护传承文化财富
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态博物馆,是新理念和新方法。目前,全世界的生态博物馆已发展到300多座,国内已建立了约30座生态博物馆。
在生态博物馆里,大家不仅能看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通过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还能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更积极投入到对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
成立专家小组展开筹建
去年,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两次带领专家到平顺实地考察,还邀请众多专家参与。经过考察,“太行空中村”岳家寨村历代村民就地取材,形成了石居村落景观,观赏性强,易于保护和利用;白杨坡村有“传统棉纺织技艺”等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口村文物建筑保存数量较多而且价值较高,村中原有格局及原始风貌保存较好。
三个村落在景观面貌上各具特色,在地理空间上互为依托。因此,可以将这三个村统筹规划为北方汉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
今年4月,省文物局又在该县召开“平顺生态博物馆建设培训暨推进会”。省文物局方面表示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此项目予以支持,争取建设成为我国“第四代”生态博物馆和北方汉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的标杆,并尽快实现挂牌。
平顺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地方专家工作小组,展开生态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日前,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
“绿色、古色、红色”三大特色
说起当地的旅游资源,就是聚山水人文之美,享旅游胜地之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800里太行最为精粹、最壮美的精品地段,被《山西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定位为一级自然风光旅游开发产品。
虽然建县历史短,可平顺的人类居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是山西乃至全国的文物大县。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平顺居住战斗,留下了光辉足迹。
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劳模精神,映衬出平顺旅游的“绿色、古色、红色”多重特色。
始于2000年的平顺旅游,先后走过几个阶段,并最终打出主攻绿色的牌子。近年来,平顺县获得了“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名县”等旅游招牌。
在强化了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后,平顺县开始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牌。
“一地一品”良好格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经过文化包装的旅游产品,其价值注定是短暂的。”平顺县副县长牛志川说。今后将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劳模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把具有历史价值、地方特色和人文元素融入到旅游文化中。
现在,平顺县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两届低碳旅游文化节、平顺民俗文化展演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先后推出了豆口、白杨坡等8个民俗村。
与此同时,挖掘出华野漂流、篝火晚会、八音会、刮街等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开发了老粗布、潞绣鞋垫等旅游纪念品50余个品种,形成了“一地一品”的良好格局。
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县先后推出“后石”旅游专线、“太行天路”以及“画家村”、“秦光村”等户外免费旅游观光线路,吸引了大批省内外 “背包驴友”、“自行车骑友”俱乐部的游客群体。今年1至6月份,全县共接待境内游客93.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78.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