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鹞子沟景区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她“大自然的天然氧吧”的美名更是久负盛名。昔日,这里是无人问津的“深山老林”,如今,却变成了游人心中的“旅游胜地”。当生态资源被加以保护后,“自然财富”就带来了火热的“生态经济”。大通鹞子沟旅游井喷的场景,只是大通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通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生态旅游成为了该县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老汉一天数了3122辆车
2013年7月27日,多隆村的鲍兴泰、靳生武两位老人坐在村口,用划“正”字的方式,对这天进入东峡鹞子沟景区的车辆进行统计,“2997、2998……”,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天共有3122辆自驾车进入景区。近几年,老爷山花儿会、鹞子沟山地自行车赛、鹞子沟冰雪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景区旅游热持续升温。多隆村村民李永财感慨地说:“这几年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夏天从西宁、平安等周边地区,自己开车来的人很多,车子一辆接一辆地从家门前经过,车真是太多了。”
据统计,2013年1月至11月,鹞子沟景区共接待游客达3.5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67.42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0%和42%。
“深山老林”带火农家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近年来,位于鹞子沟景区山脚下的多隆村得益于鹞子沟旅游的火爆,“农家乐经济”在该村不断升温,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包国禄是多隆村的一名老民办教师,57岁的他对村里的变化看在眼里,他深有感触地说:“"早上炕洋芋,中午炒洋芋,晚上洋芋捣烂了,生活改善了",这是我们对以前生活的总结。现在可不一样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大家的收入增加了,有些人的生活过得比城里人都好。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据多隆村村支部书记包兴泰介绍,该村现有农家乐17家、新建农家乐20家,2013年仅农家乐收入就达136万余元。
曾经无人问津的“深山老林”如今变成了游人心中的“旅游胜地”。察汗河、娘娘山、老爷山等景区也都以各自的特色吸引着周边的游人。据统计,该县现有旅游景区(点)16个,有乡村旅游接待点113家,201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9%和36%。
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通是个回族土族聚集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47%。今年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中,大通县民族团结进步“十大工程”之一的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工程提出,“根据大通的自然资源秉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物质基础。”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作为“中国十佳城市漫游地”的大通县正在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的一块“金字招牌”打响擦亮。
如今,随着鹞子沟冬季旅游的持续升温,生态旅游这个强大的引擎将以十足的马力带领鹞子沟、多隆村、东峡镇乃至整个大通县经济实现新转型、新跨越,为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加油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