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竹琴声声何处寻?
Eedu.org.cn 作者:曹永胜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14
 

◆曹永胜

“也许你下次再来,就看不到我了。”

怀抱着他疼爱的竹琴唱完《包公怒铡陈世美》片断后,王世君老人平静地说出这句话。几分钟的表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84岁的他保持着对竹琴的满腔热情。

他把一生给了竹琴,包括他的家,四川省资中县水南镇坳泉村,屋前屋后都是竹。

竹琴好听为那般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听竹琴?”

“主要是能感动人。”王世君说,表演悲剧的时候,声情并茂,听众不由得不哭。若是唱到滑稽的地方,会让人马上“嘿嘿嘿”地笑出来,忍都忍不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轻便。一个人抱着竹筒和两块简板就可以开始表演,一个人还可以唱多种角色。

竹琴源于四川,相传由“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所创,也叫渔鼓、道琴,过去是四川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乐器,也是民间云游道人传道化缘的工具。按河流上、中、下段,一般将其唱腔的派系分上河调、中河调、下河调。中河调流行于四川的资中、自贡、内江、安岳、乐至等地。竹琴的说唱内容大多取材于川剧和评书,但也有自编自唱的内容。

制作竹琴需要选取特殊材质的竹,一般长约三尺。在竹筒一头蒙上小肠衣或鱼皮,轻轻拍打空心竹筒,便发出“旁旁旁”的声音。另外,两条二尺多长的竹片做成简板,上面挂着两个小铃铛,作为辅助道具。表演时,表演者斜抱竹琴,一只手有节奏地拍打两节简板,另一只手配合说唱内容敲击竹筒,竹筒发出“旁旁旁”的声音,因而这种曲艺又被称作“打哧旁旁”。

“来来来,唱竹棒棒的,来唱一段。”王世君经常碰见这样的场面。但是,一元钱也好,多少钱也好,只要有人听,他就唱。

王世君说:“我们家的竹琴不是用别人的本子去唱,别人的本子我能记30多场。我是现编现唱,而且编得合情合理。只要给我说一下,马上就可以把当时的经过唱出来,而且唱词不会重复,都是新鲜的内容。甚至可以用唱的方式,20分钟内把我的一生唱给你听。”

一个竹筒、两块简板、信口拈来的唱词,竹琴表演似乎很容易。

不!竹琴其实难唱。

唱竹琴的声音是需要天赋的,调走不好,唱出来还是不行。调的快与慢也有关系。王世君说:“唱竹琴有三大难:韵脚不熟唱不走、调门不熟别人不愿意听、技巧掌握不好也唱不走。若唱得好,竹筒无声。换不了声换不了调,你就难以换气,唱起来会非常困难。我们的唱法就是正统的,字正腔圆。综合我父亲的风格,每唱一个字,都唱得很明亮。”

传承源自棍棒下

上世纪40年代,王世君的父亲王俊斋,一位竹琴艺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卖唱为生。王俊斋自创了一种“扭唱”,一边弹奏演唱竹琴,身子也随之而扭摆旋转,极具观赏性。不仅如此,他拍打竹琴的手法也是千变万化,能根据演唱内容的发展而渲染出各种不同的气氛。

表演《活捉王魁》时,王俊斋一面拖腔拖调地吟唱“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台,透出了凄风一派”,一面急促地拍打竹琴和简板铜铃,营造出阴风惨惨、鬼哭狼嚎的恐怖气氛;而表演《水涌金山寺》时,他那神奇的竹筒还能表现出惊涛骇浪和风雨雷电之声;最让人惊叹的是《三英战吕布》,那激烈的马蹄声、战鼓声、刀枪声、厮杀声也能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观众。

然而,这样一位竹琴大师级人物,他向两个儿子教授竹琴的方法却非常野蛮。若是他们唱不来、记不住,就要被王俊斋用重重的卷板惩罚。有时候,王世君的两个手都被打起泡。野蛮的教授方法,让王世君几十年都忘不掉那些唱词。王世君的哥哥王小刚因为记不住词,被王俊斋打得忍受不了,要去背绳上吊。

“你这个父亲,只顾自己找钱,你把孩子逼得来上吊。你再这样,我这个店不让你住了。”旅店老板以“逐客令”出面指责,才让王俊斋有所收敛。

可是,父亲野蛮式的教授方法让王世君受益匪浅。他同情父亲、理解父亲。“他打我,要我唱,唱了后,一家人才有饭吃。我哥哥就感觉父亲怎么这么‘黑心’啊。我想,他不这样‘黑心’地教我们,我们今后找不到饭吃,竹琴也就没有继承人了。”

王世君演唱竹琴最大的特点是唱童声。七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了四川省自贡市,因表演民间传说故事《安安送米》中的“安安”而名声大振,羸得了观众,观众赠送给他们几十块锦旗。王世君一举成名,“小神童”从此与竹琴相伴一生。

凭借精湛的表演,王俊斋将竹琴传遍了巴蜀大地。不仅如此,王俊斋还将自己一辈子的说唱段子写成了《八窍珠》一书。然而,“文革”中,汇集王俊斋一生心血的《八窍珠》却被烧毁了。

“我的书都被烧了,我活着还有什么用。”王俊斋心灰意冷,准备在成都撞墙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世君母亲一句话劝住了他。

但是,直到王俊斋离开这个世界,《八窍珠》也没有再写出来。晚年的时候,他给王世君讲述了一些内容。父亲去世后,王世君根据父亲的口述和自己的回忆继续创作。后来,王世君终于把《八窍珠》写成功了。

未来琴声在何方

王世君一生跟着父亲到自贡,下内江、重庆……他们把竹琴唱遍了巴蜀大地。回到资中后,参加了县文化馆的宣传队,唱花鼓、金钱板,经常和父亲一起,以一种滑稽花鼓戏,逗得听众很喜欢。他们还结合党的政策进行一些宣传教育。

现在,王世君偶尔还会拿着竹琴来敲一敲,念一念。有时候也唱给村里人听。他说,只要大家愿意听,他就唱。王世君骄傲地说,“王氏竹琴”其实是人们对他们这个竹琴的爱称。

可是现在,王世君成了“王氏竹琴”唯一的传人。

他也有一些忧虑,他曾经有一个徒弟,资中县银山镇的单瞎子,喉咙特别清脆。后来,他有钱了,就不唱了。

为什么不教自己儿子唱竹琴呢?

“因为现在不一定需要这个竹琴了。我二儿子给别人卸一车瓦,一天就有120元。我也不能强迫他去学,唱得不好,还是没得人听。我当过兵,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现在不以竹琴为生了。我身体不好,不可能再教徒弟了。”

王世君说,竹琴不能再像他这样死板地唱了,要更新。就像资中木偶剧团那种方式,又唱又跳舞,载歌载舞。本来竹琴是不能站着唱,不能走着唱。但是,剧团编了一个很好的节目叫《竹琴悠悠唱内江》。年轻人边唱边跳,他感觉这就是一个新的发展。

“你放得下竹琴吗?”

“不是放不放得下的问题。现在,根本没有人会唱竹琴,听竹琴的人也少了。你想,他学来做什么呢。走到茶馆里去,来来来,我给你们唱个竹琴。人家会说,算了算了,我们要打麻将。茶馆也不欢迎。”

……

听王世君老人演唱的这天,正是清明时节。老人演唱《包公怒铡陈世美》片断还没有结束,后面山上就不合时宜地响起了上坟的鞭炮声。这声音,好像是宣告一种衰败或死亡,个中滋味让人五味杂陈。

站在老人屋后的公路上眺望。若干年前,他从这条泥泞小路走向外面的世界,不知那些岁月如今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而在这一片竹林掩映的老屋里,琴声又将去向何方?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