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档案
昵称:尘封
年龄:28岁
职业:自由职业者
这个周末,尘封将赴新疆,那是他在中国境内最后一个还未曾踏足的旅游目的地。
从2002年开始,他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要出门两次,而今,他已经几乎走遍全国各地热门旅游点,什么时节什么季节适合去哪里,尘封大体都知道,因为他就是据此来选择自己的目的地。
作为一个独行背包客,尽管遭遇旅途中的诸多意外,但尘封亦对自在的独行和充当本地人的经历情有独钟。

“找零式”的施舍
第一次旅行是尘封在念大学时,与同学结伴而行的阳朔之旅,接下来的旅途多半是他独自一人,因为相比结伴而行,他更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感觉,不必顾忌其他人的偏好,而他的偏好就是融入当地,尽情感受那独有的风情,不同的民俗文化,禁忌、观念、习俗、规矩,尘封在这短暂的停留中,彻底享受入乡随俗的趣味。
在藏区,藏民的生活就与身为广州人的尘封大相径庭,除了民居有着极大的差异外,粗糙的馍、自家炮制的奶酪,都是藏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记得前年四五月份,他开始了拉萨之旅,那里积雪刚融,野花待绽。他选择在拉萨周围的地方住下,和当地居民沟通并没有想象中困难,大多年轻的藏民会说藏语,和他们沟通好,尘封便将行李放下,出门逛景点,游玩一通后到吃饭时间,又回到藏民家,和他们一起用餐。
既然是入住当地民居,免不了一些禁忌与规矩。比如在灶台前烤火,只能将双手靠近,如果用来烤脚和鞋子,那将被视作对神灵的亵渎,尘封说,这些细节需要平日多和藏民们沟通,不明白要多问,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自己出糗或是对当地人无心的冒犯。
在拉萨,有趣的习俗也不少。有次尘封看见一人向路边乞讨的人施舍两块钱,却从乞讨人的钱罐中又拿出一块钱,这种“找零式”的施舍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果人们身上没有零钱,可是又想表示善心,倒也可以将百元大钞放入钱罐,从中找零,“不过可不要放100块进去,掏出102块出来就是了。”

等便车的“温暖”经历
和许多背包客一样,出游前尘封会做一些功课,比如去哪里,物价如何,天气怎样,刚开始独自旅游前,计划做得更详尽具体,查清楚吃住行以外,连一次的坐车费用的预算都做好。出游多了,尘封发现,功课其实无需做得太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随机应变更重要。
当然,功课未做足时也会遭遇意外。一次,呆在成都的尘封打算启程前往巴县,4月份,成都和风旭日,不料赶至巴县,那里竟然下起了雪,尘封的衣服没带够,只能在当地买,好在价钱不贵,衣服质量也不错,暖和又防水。
只身在外,人生地不熟,意外总难避免,受骗、吃亏、无助,尘封说,这些经历虽然不多,但能让人受益匪浅。记得当时在四川前往稻城的路上,尘封认识了三位韩国朋友,他们亦自行背包到此旅游,尘封与他们相谈甚欢,并与他们约好一起去稻城玩。于是那天他们说好在雅江碰头,不料,那三位韩国朋友却在约定时间之前就驾车先走了,尘封独自被留在雅江。那里旅游包车极少,他在那条公路上等了足足四五个小时,一个劲地向迎面而来的车辆打手势,货车、私家车匆匆而过,后来终于有一辆车愿意停下,同去稻城,他才好不容易打上了便车。这也是他独游中第一次遭遇此般境遇,没想到曾经在电影中看到的情节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下车前他提出给乘车费用,可对方拒绝,他说,在惨遭欺骗后,迟来的温暖更显美妙。
由于工作和个人经历的关系,尘封处事常小心谨慎,但也难免受骗。在外旅游,他一般搭乘当地的班车,很少选择包车。当然也有和旅途中新结识的朋友一同包车的情况,然而不熟悉行情,就容易被宰。尘封就被宰过,搭乘包车,回来时与别人交流才发现原来自己“包贵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