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迭部县是一个原始生态保存极为完好的小县城。迭部以前被称为“迭州”,藏语中是“大拇指”的意思。其名称源自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位天神闲逛到此地,流连于这里的高山流水、湍流跌瀑、高耸的云杉、漂亮的花儿,不知不觉进入了迭部深处,竟然发现四面全是山脉阻隔,没有道路可以走出,便运用神功,用自己的大拇指在面前按了一条道路出来,这便是 “迭部”这个名称的来历。的确如此,从郎木寺去舟曲惟有穿越迭部县城这一条道路可行。
道路是沿着白龙江修建的,随着河流的曲折蜿蜒,道路也是蜿蜒前行,车速不能太快,行驶的途中,会迎面看到一整块巨大的岩石,河流因为阻挡的缘故,经90°的大转折后绕过巨石,前进的道路也跟着河流的方向来了个90°的转弯。有的路段是经过巨大的岩石,勤劳的开拓者便从岩石的中间横着凿开一个通道,车辆行驶在其间,简直如同被巨大的岩石衔于嘴里,虽然这个岩石中的道路存在了近百年时间,但我仍感到莫名的恐惧,杞人忧天地认为巨石会塌下来。前进的车辆看不到对面要行驶过来的车辆,要不时地鸣着喇叭,提醒着对面的车辆,尽管如此,对面开过来一辆越野车,道路窄的竟然不能并排驶过两辆车。互相看了一下,他们是没有办法退后的,我们只好后退了几米,在稍宽的地方靠边,让对方先行。
尽管我们出发时的郎木寺,天气很热,穿着短袖即可,然则走在这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却感觉有丝丝凉意,西下骄阳已经不能穿越这里的高山和参天的云杉,只是看到山顶和树丛的顶端有着夕阳的余晖。我们很是惊奇的发现,在垂直裸露的岩石上竟然长着几株茂盛的松树,仔细看个究竟,原来在岩石的裂缝中,横向地出现了松树的枝干,看样子,或许它们已经在这里生存了几百年的时间了,不禁惊叹于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到开阔的峡谷,便有村庄了。正是傍晚时分,看到了久违的袅袅炊烟,离开农村已经好久了,突然闻到了木材燃烧的味道,很是亲切。三三两两的村民赶着牦牛和羊群正向村中悠闲地走着,在这远离城市的乡村,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时间概念,延续了上千年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还在时间的岁月里慢慢流淌。每户家门口都堆积着成垛的木材,如果依靠于木材的采伐和变卖,他们应该很是富裕的,只是由于生态需求,国家已严禁砍伐和输出树木,但是鼓励当地的村民收集那些生命已经走向了尽头的树木作为生活支用。
在白龙江岸边,可以看到一种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物品,在路边、家门口,会看到一排排很高大的诸如梯子般的木制品,我们很是好奇,全车人竟然都不知道其为何物,用途何在,询问当地人才知,因为该地狭窄,土地较少,植被茂密,空气潮湿,没有可以晾晒青稞、豆类的地方,他们便制作了这样的东西来晾晒丰收的庄稼。
迭部的高山都比较陡峭,远没有丘陵地区那样平缓,刀削斧劈般垂直,但不缺乏道教之山的飘逸之美,高耸的云峰形态稳健,也有着佛教名山的庄重。这或许是因为迭部的山东接秦岭,西连昆仑山脉,两个山脉的挤压,造就了迭部高山的险峻和奇美。在这高山之间,会看到几条俨如白带,飞流直下的溪流,陡峭的原因造就了这些飞泉跌瀑,溅起的水花在余晖的照耀下显出层层彩虹,煞是美丽。山上的植被很有层次,山顶上很茂密的草原,下来便是直立参天的云杉和松树,更下一层是一些阔叶落叶林,山的底层是一簇簇灌木丛。除偶尔裸露的岩石,整座山都覆盖着绿色。不知名的娇艳花儿正在怒放,因为是高原,紫外线强烈的缘故,这里的花儿比平原艳丽很多。加上不时从树丛中进入到白龙江中的流出溪水,给这绿色的山脉增添了几分活力与灵气。这里是云杉的故乡,全国共有十几个云杉的品种,而这里几乎全部都是,美国著名的植物学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经来到过迭部,现在美国哈佛大学校园里生活的云杉,就是他从这里采集的种子邮寄回美国而种植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聘雇的植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来到这里,在那个时代,迭部县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没有被详细标注,还是国人尚未熟知的地方,因为那时中国内战正酣。当他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美景,很是惊叹,在日记中曾这样写到:“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来过看到这里的美景,那么他肯定把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放在这里。”
车辆蜿蜒前行,路边不时出现一个或是一片片的水磨坊。迭部的山地落差很大,湍急的水流给迭部带来了很多的水力资源。勤劳聪明的当地人便因地制宜地在河流上建筑了许多的水磨坊,借助老天爷的恩赐,省却了劳力之苦,为人民的生活带来福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水磨坊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藏族同胞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这些水磨坊上放置了经幡,让转动的水磨坊将他们对佛的虔诚和期盼传播四方,昼夜不止,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