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环球走笔:童话与生活
Eedu.org.cn 作者:张杰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1
 

   人民网布鲁塞尔8月20日电(记者 张杰) 鹿特丹东南15公里,宽广的桑河在高高的堤坝里缓缓流过,水面高过旁边的陆地2米有余。行走在桑河边的小路上,向河边放眼望去,便可以看到数十座风车依然伫立在一排排的民居之后,静静地守卫者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在游客心中,桑斯安斯有一个童话般的名称----风车村。
漫步在风车村中,游客似乎真的来到了童话世界,春天风车村旁的河道盛开着鲜花,成群的野鸭野鹅不时在河道和乡间小路上游荡,游人们都在欣赏风车的同时停下脚步,等待它们的通行;夏天的日子,撑一把雨伞,或遮蔽阳光,或抵挡风雨,走在风车之间,环视风车守卫着的一片片牧场,以及牧场中体态从容的奶牛,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到了秋天,风车村旁边的麦田一片金黄,当地居民收割完麦穗之后,将麦秸捆成大捆留给过冬的牲畜,也经常有居民骑着他们的骏马行走在风车间的小路上,引来游人艳羡的目光;等到冬天最冷的时候,风车边的水渠内结了厚厚的冰,当地的居民们便踩着冰刀行走四方,特别是下雪的时候,这里真正成为一个冰雪的童话世界。

   “多想住在风车里,也享受这田园生活啊!”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大多都有如此的感慨,但是他们真的了解这里的生活吗?

    桑斯安斯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便有人居住,但那时,这里是一片沼泽和泽国,习惯于地中海气候的罗马人对此极不适应,认为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后来的弗拉芒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修建风车,将低地的水排向高处,同时平整土地,将沼泽变成了肥沃的田园——风车存所在的土地比桑河足足低了3米,为此,当地居民从16世纪便开始修建风车,风车可以将低地的积水排至1.5米高处,此后汇集的水再经过第二层的风车全部排至桑河中。

        现在保存于风车村的8台圆锥形风车建于18世纪初的1738年,但同年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当地所有陆地之后,当地人在1740年建造另外8台8角形的排水风车,他们构成了风车村景观的绝大部分。

         当地人告诉我,这些风车每台每分钟可以排水3万到6万升,足以应付一般的排水和洪水了。虽然在启用柴油和电动水泵之后,已经用不着风车来排水,但风车在荷兰人心中的低位依旧不减,他们仍维护良好,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而风车之中的居民,其实也并不像童话那样美好,风车虽然外观巨大,但内部的居住空间很少,狭窄的房间围绕着风车中间的传动装置,虽然有3层,但使用面积依然不大。在暖气普及之前,每个房间都需要生炉取暖,在那个寒冷潮湿的地方,房间有多冷可想而知。而且由于风向不定,风车主人往往需要在深夜起床调整风车方向,在满是泥泞的乡间,只有木鞋才能保证双脚的干燥——而这些上世纪初的生活情景,似乎同游客心目中的童话世界大相径庭。

    在荷兰人心中,风车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须,而成为荷兰人利用自然,战胜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几百年来,荷兰人依靠劳动共围垦出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全国一半以上的国土低于海平面,需要筑造堤坝和风车等排水设施。而风车也因此成为荷兰人心中的图腾,同荷兰国徽上“坚持不懈”一起,刻画了荷兰人坚韧的民族性格。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