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特里尔作为德国的第一站是峰的坚持: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而且是马克思的故乡,机场离特里尔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比离法兰克福还近。而我对这个城市没抱任何幻想,只把它想象成一个古老、衰败的小城,城里面有一处破旧的房子,房前摆放着一个崭新的牌子,上面写着??马克思故居。
然而事实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快醒醒,到了!”我被峰叫醒。
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窗外色泽明快的小房子,干净的街道,蓝天白云一下子都挤进了我的眼帘,好一个清丽的小城!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下了车,先到车站买好了转天一早到法兰克福的火车票,然后从铁路服务中心要了一份城市地图,虽然是一张过于简易并且是用德文标注的地图,却引领我们将小城的主要景致尽收眼底。
由于预订好的旅店下午4点种才能check in,所以我们只好背着行李开始游览特里尔。沿着火车站前的一条大路走不多久,我们就看到了被认为是特里尔标志的大黑门(Porta Nigra),这座建于公元2世纪后半期的北城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经过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大门变得漆黑,“大黑门”更加名副其实。城门高30米,宽36米,进深22米,由两座半圆形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很有气势。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阿尔卑斯山以北保护最完好的古建筑,最初的大黑门是由砂岩石块干砌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只用铁夹子固定。后来在一次全民皆兵的运动中,百姓为了铸造兵器把铁家伙们挖了出来,再用石灰填补,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它当时的模样了。
穿过城门,是一条购物步行街,与大黑门的厚重相反,步行街呈现出一片轻松休闲的现代气息,在这里能够找到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名牌,步行街两边的房子的颜色很明亮,而且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蓝的都有,煞是好看。步行街并不很长,走了一会儿,就到了开阔而美丽的中心市场(Hauptmarkt)。广场中心是彼得喷泉和古市场十字架,附近围满了生意红火的小摊,有卖水果的,有卖蔬菜的,还有卖杂货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整个广场被哥特式的甘戈尔夫教堂(St.Gangolf)、高耸的塔楼、原为市民议政厅的“石托佩”楼(Steipe)和其他一些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洛可可式的建筑包围着,俨然一本活的建筑艺术史。可惜我不是学建筑的,对建筑的风格不感兴趣,却对房子的颜色情有独钟,五颜六色的房子总是让我有置身于童话世界的感觉。
从中心市场旁边的一条小巷子穿过去,就是大名鼎鼎的主教大教堂(Dom)。这座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大教堂是由康斯坦丁大帝下令修建的,是德国最古老的大教堂。教堂的外观看起来很朴实,像个碉堡,但里面的装饰非常豪华,特别是里面的雕像,其精巧程度是很多同样有名的教堂所不能及的。从罗马时代到今天,这座教堂几经修复,已经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建筑装饰特点,因此它也就成为西方历史和文明的见证。教堂内最为珍贵的物品是一件耶稣的法衣,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装着这件圣袍的匣子和圣袍的照片。
紧挨着大教堂的是圣母玛利亚教堂(Liebfrauen Kirche)??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大概由于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作品,哥特式建筑那种高耸轻盈的外部特征在圣母堂中表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与近邻主教大教堂相比,其外观上的装饰明显多了起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相信里面极具宗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一定是美轮美奂。
出了教堂区,绕过细长的小巷,一座黄褐色的雄伟建筑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巴拉丁大礼堂(Palastaula),康斯坦丁大帝曾在这里举行加冕大典,其半圆形后殿是仿罗马万神殿而建,内部空间很大,只可惜它不对外开放。大礼堂身后是被涂成粉色的选帝侯宫及其巴罗克式的花园。 花园中几个小孩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耍,微风轻抚盛开的白色鲜花,一座别致的小喷泉静静地播散着水花,这一切让这个小花园充满了生气。
没有时间继续享受眼前的美景,因为接下来我们要去拜访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居(Karl Marx Hous)。出了花园向西走一段路,是一片繁华的购物区,周围有很多中国餐馆,我们意识到这里离马克思故居应该不远了。果然没多远就找了布吕肯街。这是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两旁都是普通的民居,马克思故居就是其中一座三层灰白色的巴罗克式的房子。如同拜访一位老朋友,按了门铃,然后推门进去,买了门票之后,我们从一楼爬到三楼,展出的东西并不多,一些包括马克思家人和朋友的照片,一些我们看不懂的德文史料,一些简单的家具和马克思的著作。再有就是一个留言簿,大多是中文留言,内容五花八门,有表达对马克思崇敬之情的,有感谢马克思的,有仅留“到此一游”标记的,还有留下爱情宣言的,我们也想写点什么,最终什么也没写出来。最后我们还到房子后面的院子里坐了一会儿,不知道当年小马克思是不是常在院子里玩耍。
从布吕肯街10号出来,我们继续向西面走,目的是看看横跨在摩泽尔河上的罗马大桥(Romebrücke)。这座与特里尔城同时兴建的大桥,当初是木制的,现在我们所能看的是石头的桥墩,桥面上已经铺上了钢筋水泥,现代交通工具在大桥上川流不息。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大桥连接着特里尔和它以西的地区,也连接着特里尔的过去与未来。直到现在我还很后悔没到桥上走一走。
确实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肩上背包的分量了,我们决定去找早已预定好的旅店,沿路上又看了两处颇为壮观的古罗马建筑遗址??芭芭拉浴室(Barbarathermen)和帝王浴室(Kaiserthermen)。古罗马人爱洗澡可谓举世闻名,其所到之处除了修建宫殿、剧场之外,就是浴室了。离罗马大桥不远的芭芭拉浴室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公共浴室,我们经过那里的时候它正在被修缮,裸露在外遗迹真的是残破不堪,我无法分辨哪一部分是浴池,哪一部分是更衣室,哪一部分是休息厅。据说芭芭拉浴室三分之一的建筑至今还埋在地下,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修缮是否要把芭芭拉浴室当年的规模和结构展现出来。在芭芭拉浴室东面是帝王浴室,这是一处专供帝王享用的御用浴室,虽已是残垣断壁,但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它昔日的不凡气派。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世界上除了古罗马人恐怕再也没有其他人这么做了,难怪有历史学家把古罗马人热衷于洗澡作为古罗马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