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 1000米- - 1500米。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oC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oC--27oC之间,最高气温为36oC--43oC。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
克什克腾旗国家地质公园南接赤峰市,西北连锡林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以第四纪冰臼群和花岗岩石林地貌及地质构造为主要特色。
地质公园位于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山脉交接处,自第四纪(距今约175万年)以来发育过多期古冰川,在青山上遗留下了近千个古冰臼,它们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属世界上罕见的大型古冰臼群,同时还有冰斗、冰川“U”形谷、冰川条痕石、侧碛、终碛堤等古冰川遗迹。

另外,在大兴安岭支脉的北大山上,有奇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石林地貌群形态各异,似人似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花岗岩发育密集的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水平节理的发育一方面使岩体内部的应力得到释放,避免了斜交节理在重力作用下使岩石崩塌倒伏,另一方面水平节理又大大减缓了冰劈作用。疏密不同的垂直节理把岩体分割成抗风化能力不同的岩块,最终演变成今天看到的花岗岩石林。
此外,达里诺尔火山群地貌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九大火山之一,火山锥形态各异,被称为“五大莲池火山的微缩景观”。地质公园内还有温泉、沙漠、草原、湖泊、河流,高山峡谷及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中花岗岩侵入体及矿产资源。同时地质公园内还可见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保存有多处史前人类遗存。

洪羊洞

洪羊洞位于瞪口县城西北110公里的狼山之中。其中东南山上有传说中的李陵碑,南有赵长城的烽火台,北有阿贵庙的古岩画,是一个独具情趣的游览之地。
洪羊洞长30米,平均高度2.5米,宽度3米,自然防护层厚度50米。入洪羊洞约8米,地势渐宽,再入2O米深,然后登上十几个台阶,又有一洞,深6米,宽4米,高2米。洞左有一小石门,进石门上七八级台阶即被堵塞。洞底有水,石缝中亦有泉水溢出。
洪羊洞壁上,凿有两个一米见方的神龛,木头镶边,里面各有塑像一尊,一为焦赞,一为孟良。据传,因盗杨业尸骨有功,故立塑像供奉。
洪羊洞周围还有达日盖洞、加日格素洞、双布格日洞、老本亲洞。这些洞府与传说中的杨家将和后人编著的《杨家将演义》有密切关系。洪羊洞虽地处西北大漠,但它的一奇、二幽、三高、四险却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
响水玉瀑

在敖汉旗与翁牛特旗接壤山谷中。老哈河流经此地,直冲峥嵘的石山,然后急泻入深谷,顺着宽仅约50米、深约30米,长达700多米的山峡奔腾而下,气势汹涌,水沫飞溅,发出擂击万张鼙鼓般的雄伟动听的响声,形成“响水玉瀑”的奇观。这里林木青葱,气候凉爽,峭崖壁立,河中奇形怪状的巨石林立,响水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各异,为少有的一大胜景。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第一次东巡拜谒祖宗陵寝曾路经这一带,专程前往观赏,挥毫题诗《观敖汉瀑布水》,用满、蒙古、汉三种文字摩崖刻石以志之。三年后,乾隆帝又巡幸到此,再次挥毫写《寄题敖汉瀑布水》七言诗一首,赐名“玉瀑”。
阿斯哈图石林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北部,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海拔在1600─1900米的花岗岩丘陵上。这里山连山,峰叠峰,山峰之上裸露着形态各异的石林,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岩石”。据专家分析,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 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阿斯哈图石林形态多变,很少有雷同形状,而且浑厚粗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触目。当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马柱、神剑石、南天门、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称。一处石景,从不同的方位观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这时,你会为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感慨万千。
达里诺尔湖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克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达里诺尔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湖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
经过专家多次考证,这里鸟类有15目32科10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8种。此外,尚有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这些鸟类中,属于《中国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鸟类有62种。但为什么这些鸟类会居于此呢?回答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口北三厅志》已记载“达里湖鸟屿,为水禽聚集之所。”鸟屿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达里诺尔湖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高,光照条件好,水面广阔,人烟稀少,其次湖域岛屿垒垒,不仅是当地鸟类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又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南沿海候鸟之重要繁殖地与歇脚地。国家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枕鹤等鸟类于此也有发现。1985年春季的一天,目记白天鹅2300余只。这些白天鹅起若飘飘仙子,荡如晴天铺素,溅落游弋,造成一种高雅华贵的气氛,使人不由想起柴柯夫斯基的《天鹅湖》,因此达里湖被誉为“天鹅湖”。湖区游览观光,能感受“百鸟争鸣,百禽起舞”等也不是谣传。1997年,已成为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达里诺尔湖历来就以瑞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闻名于世。正如清代诗人王枢所赞“中涵岛屿水平铺,绝妙禽鱼飞跃图,自古英雄勤远略,至今留保大日湖”。湖区盛产鲫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的确,华子鱼鳞细肉丰,煎、炖、炸、烹味道鲜美。从传说到品尝全鱼宴,人人都说味美,但为什么呢?达里诺尔湖水质是苏达型半碱水质,而这些鱼都是耐碱性鱼类,加之湖水含有其他的成份,使这些鱼在湖里生活就添加了佐料。
这里的鱼全靠自然繁殖,勿需人工撒鱼苗。但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相传清康熙用骆驼从黄河驮百条鲤鱼,放生于此。”从黄河至达里湖万千里路,康熙帝可谓用心良苦。但现在从清明到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类鱼产卵期,在这漫长的春季里,鱼群始终沿着牧草返青的河道溯流蜂拥而上,有时竟造成水流不畅。当地人说,手脚轻盈的人可以踩鱼背过河而不致落入水中。华子鱼有顶着冰凌产卵的习惯。《王国维遗书》上记载“每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湖溯河而上之鱼,堵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过,渔儿烁之名盖本于此。”
达里湖旅游区集草原、湖泊为一体,这里流传着种种传说,这里的一切展示着山川之灵秀,草原之壮观,湖光之俊丽,以及味美绝伦的全鱼宴,让您在领略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的同时,品味一下江南水乡所有的地方风味餐。
喇嘛洞召

俗称喇嘛洞是土默特地区黄教发祥地之一。位于毕克齐北部7公里的大青山中。始建于明万初历年间(1573—1620),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扩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赐名广化寺。坐落在山谷内银洞山的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等殿宇,佛像多为铜铸,工艺高超;后部建有佛爷府;西北方建有3座白色的覆钵式喇嘛塔。后寺建在山腰的银洞前,凿山为洞为三层楼阁,与洞连成一体,内塑有大佛像;寺前石阶124级,陡直不易一气攀登至顶。山谷内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寺院掩映于古松丛林中,山风袭来松涛雷动,壮人声威。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胜地。
库布齐沙漠

从包头往南,经过黄河大桥,穿行鄂尔多斯高原,南行约50公里,便到库布齐沙漠。著名的“银肯”响沙面临大川,背依茫茫大漠,处于背风坡,形似月牙,面积只有亩许大。“银肯”是蒙语,汉译“永久”之意,当地群众叫它“响沙湾”。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以物碰打,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空-”声。人走声起,人止声停。因此,人们风趣的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但是,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
响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一些科学工作者进行过考察。有人认为,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使沙粒带了静电。一遇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有人曾把这里的部分沙子搬移到其他地方,结果沙子就“哑巴”了。也有人分析,由于晴天阳光照射,水汽蒸发,河面上空可能会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蒸汽墙。这种“蒸汽墙”与月牙形的沙丘向阳坡正好构成一种天然的“共鸣箱”,产生出共鸣声响。
中国目前发现的响沙有三处,除“银肯”外,还有宁夏中卫沙坡头响沙和甘肃敦煌响沙。这三处响沙,都位于内陆区。沙丘高大,沙坡背风向阳,沙丘前有水渗出或有流水途经。因此,响沙是沙丘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黑城遗址

位于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城原建在额济纳河下游的绿洲上,由于河水改道北流,城郭废弃后被风沙所吞噬,濒临巴丹吉林大沙漠,气候极度干燥,地下埋藏物经历数百年后出土仍保存如新。传说元朝灭亡后,有一位黑将军仍驻守此危城,曾将无数珍宝埋藏城内井中。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分子据此传说,数次在城中肆意盗掘,虽未获得埋藏珍宝,但盗走不少文书、唐卡(卷轴佛画)和其他文书,如著名的西夏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即其中一种重要典籍。1982—1983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发掘了黑城,弄清了地层关系和城市布局情况,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文书中有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总计编号有3000余号,现已将汉文文书中主要部分整理编成《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已公开出版发行,为研究此城以及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渠候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俗称破城子。在额济纳旗南24公里,纳林、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候驻所。发掘前,遗址大部为砂砾掩没。往西300米,南北排列“一”字形烽燧和双重塞墙遗迹。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掘获汉简5000余枚。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进行了发掘。障塞为一土坯方堡,基方23.3平方米,厚4—4.5米,残高4.6米,结构为由三层土坯夹一层芨芨草筑成,草层间距45厘米。门在东南角。障内堆积近顶,两侧有台阶马道可登城头。建筑毁于大火。坞北连障墙,方47.5X45.5米,夯土墙厚1.8—2米,残高0.9米左右,墙面抹草泥白灰,坞门在东墙,外有曲壁似瓮城形制。坞四周3米内埋尖木桩四排,史书和简册谓之“虎落”,坞顶女墙嵌有“转射”,坞内房屋37间。障坞内出土木简计3434枚。坞南50米,有方形夯土台,候官的专职隙望哨。坞东灰堆,出简3222枚,实物739件,与其他出土文物,共计简6865枚,实物881件。重要的有弓箭、铜链、转射、铁甲、辘轳、货币、铁农具、网坠、猎具、木柱斗、木板画、竹笛等。木简坚固如新,字迹清晰。箭头、箭杆、箭羽完整,实属罕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