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因“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称江右。历史上的江西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是中国文化大省之一,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大鄣山卧龙谷

巍峨雄伟的山峰,曲折蜿蜒的栈道,碧如翡翠的潭水,飞泻直下的瀑布,清脆悦耳的鸟鸣,空气中飘来草木清新的味道。沿着逶迤的盘山公路进入卧龙谷,就犹如走进了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顿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卧龙谷便静卧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大鄣山脚下,峡谷全长约 3公里,切割度为500—1000米最大坡度达80多度。谷内群峰拥翠、怪石交错、泉水清澈,号称“江南第一奇谷”,因含“卧虎藏龙”之意成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银河泻玉或涓涓细流,或凌空倾泻;卧龙潭里波光粼粼如片片龙鳞,水珠飞溅似蛟龙出水;梯田瀑布层层叠叠,八十二种形态各异;鳄鱼潭里鳄鱼巨石惟妙惟肖,妙壁长廊石头叠垒天然成壁。每一处景致无不闪现出大自然的神工巧匠,雄奇险峻的风光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阵阵清凉。要找避暑胜地,不妨走进婺源,走进卧龙谷,与大自然做一次亲密接触。
绳金塔

绳金塔位于绳金塔街,始建于唐天佑年间,是市内最高的古建筑。相传,建塔时在地下挖得“铁函”一个,内装金绳四匝、古剑三把、舍利子三百粒,故称“绳金塔”。清康熙戊子年(1708年)塔圮,癸己年(1713年)重建。塔身八面七层,高58.7米,底周长33.8米,每层飞檐回廊,八面均有拱门相通,楼梯直通顶层。塔顶为铜胎鎏金镇火鼎。
云居山真如寺

云居山上飞瀑流泉,古树参天,长年白云缭绕。真如禅寺就座落在云居巅的盆地中,四周群峰拱抱,中间一片平坦,有良田百亩和一个明月湖,与梵宇的米栏琉再相衬,宛若莲花。真如寺创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距今有一千一百八十年。系佛教禅宗曹洞派发祥地之一。历代门徒群集,高僧辈出,蜚声佛坛。
滕王阁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滕王阁座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占地4.3公顷,滕王阁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九层,净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颇为雄伟。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 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 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滕王阁主体建筑9层,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净高57.5米,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体建筑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其立面似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平面则如一只展翅俗飞的大鲲鹏。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系钢筋混凝土筑体,踏步为花岗石打凿而成,墙体外贴江西星子县产金星青石。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 而从飞机上俯瞰,滕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匠心。 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记》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长碑左侧为花岗岩《竣工纪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阁纪名》碑,右侧为花岗石《奠基纪念石》及青石《滕王阁创建纪年》碑。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二级高台的墙体及地坪,均为江西峡江县所产花岗石。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打凿而成的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 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梅岭风景名胜区

位于南昌市西郊15公里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因西汉梅福于此修道而得名。又因位于城区之西,复又名西山。梅岭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方圆150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
梅岭有自然和人文景点 120多处,主要景观有:被称为全国第十三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洗药湖避暑度假区、江南最大尼姑庵之一的天宁古寺、中国音乐鼻祖伶伦修炼地、古南昌十景之一的洪崖丹井、江西最大的地表皇室墓葬--皇姑墓、神奇独特的名人别墅群、参天的千年银杏、峻险奇绝的狮子峰、气势壮观的脚鱼潭瀑布区、繁花锦簇、纵览云飞的中日友谊林、庄严肃穆的方志敏烈土墓等。
自古以来,“洪崖丹井”、“西山秋翠”、“铜源三群”(瀑布群、梯田群、水碓群),就是文人骚客争相题咏的著名景观。梅岭山势嗟峨,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风光之掩映,组成了梅岭“翠、幽、俊、奇”的特色,素有“小庐山”之称。

庐山地质公园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既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以陶渊明为创始人的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历史上曾有1500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学家、哲学 |
家、文人墨客来到庐山考察旅游,留下了4000多首著名的诗篇及近千篇(幅)学术论文、游记、画卷,集中体现了庐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和历史缩影。
蕴含中西的庐山建筑文化驰名中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在庐山牯岭建别墅近千栋。清凉秀美的庐山二十世纪初就被称为“万国公园”、“世界村”。庐山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总占地面积38000公顷,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类。
龙虎山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三迭纪晚期开始形成,在晚侏罗纪(1.5~1.4亿年)至早白垩世(1.4~0.9亿年)时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河湖相泥砂质岩石,为形成本区火山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到晚白垩纪(0.9~0.67亿年)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河湖相碎屑岩(砾岩、砂岩)为形成本区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后期的地壳运动使本区变成陆地,流水等外力地质作用沿岩层裂隙冲刷,侵蚀切割,加上重力崩落等,逐渐形成了本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其成因类型有:水流冲刷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溶蚀风化崩塌型。在形态上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丛、峰林、一线天、单面山、猪背山、蜂窝状洞穴、竖状洞穴、天生桥、石门等,并有各种拟人似物优美绝伦的造型地貌。由于本区丹霞地貌类型典型多样,分布集中并有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层剖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旅游观赏价值。
龙虎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一处古崖墓群遗迹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