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土陶
1894年,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在丝绸之路没落的几百年间,喀什一度被世人遗忘,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喀什这颗西域明珠再次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新丝绸之路的希望
虽然丝绸之路在几百年前就没落了,但喀什中亚名城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喀什的老一辈人还能记得在清末民初赶着毛驴去吉尔吉斯斯坦倒卖毛皮之类的情景。如今,为了加强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和十几个国家联合提出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喀什理所当然地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制高点上。
“这两年我们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喀什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张海明说:“星级宾馆从本世纪初的3家发展到30多家,旅行社从两三家发展到三四十家。旅客数量从40万人次发展到190多万人次,整个喀什的第三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新丝绸之路的畅通让中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再次与中国内地广阔的市场接轨,中亚、南亚的游客、商人不断地涌到喀什来,国内游客、商人则从喀什分散到周边各国去。在口岸上,喀什至巴基斯坦,喀什至吉尔吉斯斯坦的国际班车几乎每趟都是人满为患。旅行的结果是不但许多人在国外找到了发展机会,而且很多国外、国内游客就此留在了喀什。
在喀什艾提尕大巴扎的手工艺品一条街上,有30多个巴基斯坦商人在经营旅游产品,他们在这里卖有着浓郁巴基斯坦风情的手工刺绣、玉器、铜器和工艺品,而这些产品大多都卖给了内地以及来自韩国、美国和欧洲的游客,中外客商和游人云集的结果是喀什找回了昔日“人如蜂聚,货如云屯”的繁华和自信。
新丝绸之路不但给喀什带来了人流和物流,也为喀什打造国际旅游板块、形成大旅游格局奠定了基础。作为丝绸之路的延伸,巴基斯坦、印度等一些国家也希望通过打通喀什这条通道吸引中国的游客,或组织本国游客到中国来。今年以来,喀什地区旅游局专门推出了一条喀什至巴基斯坦的国际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人,沿着这条唐玄奘、马可波罗等古代旅行家走过的路穿越帕米尔高原,走到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洪扎去,而只需办理一张边境通行证。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考古发现,人们对喀什这座丝路名城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从时间上,考古新发现把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开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时期。从空间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互引证,说明张骞通西域不久,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就出现了中国丝绸。因此,研究者一般把罗马视为丝绸之路的终点,并把汉唐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视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喀什则是一个中转站。也有学者认为,这条路可以向西伸展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向东延伸至日本的奈良。因为威尼斯是马可·波罗的故乡,而奈良正仓院珍藏的染织遗宝,超过了10万件,因此在喀什探访丝绸之路的游客中,就出现了许多的日本和意大利人。是的,喀什自古以来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补给城市。它既是国内丝绸之路的终点,又是亚欧丝绸之路的开端。它在从前为过往的商人们提供了生命的保障,今天则承载起了新丝绸之路复兴的希望。
蝴蝶翅膀扇动的文化之风
2006年喀什地区旅游局推出了一条“蝴蝶线路”,即以喀什市为起点,将巴楚、疏附、疏勒、英吉沙、莎车、麦盖提、塔县、叶城等历史、文化、风光、民间艺术、宗教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的蝴蝶型旅游环线,充分展示喀什的文化底蕴。
喀什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它在喀什的各族群众中代代相传,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包含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价值,是难得的人文旅游资源。应该说,旅游业的发展让这些人文资源得到了最为有效的发挥,甚至保护和延续了很多原本濒临灭绝的文化现象,比如喀什土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土陶一直是喀什人重要的生活用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喀什使用土陶器皿的人越来越少,艺人纷纷改行,土陶几乎绝迹。但旅游让许多中外游客见识了土陶的古朴和美丽,使之成为了一种值得收藏的旅游产品,这种在民间已经难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重生。
张海明告诉笔者:在过去的几年中,旅游局也举办过不少节日,如旅游文化节、库尔班文化节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问题就在于没有把民间文化融入其中。今年,他们把民间艺术达瓦孜引入旅游,请来了世界名人阿迪力助兴,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农民连夜从县上赶到喀什观看,气势很是壮观。而麦盖提刀郎艺人则西出天山,转战巴黎、伦敦等国际文化之都,他们不仅把刀郎文化推向了世界,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喀什这个古老神奇、孕育和传承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地域的国际知名度,吸引了无数目光聚焦喀什和麦盖提,让我们看到了喀什文化产业的雏形和巨大潜力。
喀什旅游星火燎原
张海明说,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更多的人意识到旅游所带来的机遇,全民旅游这个概念也正在悄然形成。在泽普金胡杨景区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住在景区的农民正赶着驴车往家走,忽然遇上几个游客,游客一见脖铃叮当的驴车就来了兴趣,要坐上逛整个景区。逛完以后,游客给了农民20元钱,老农开始脸都红了,说我什么也没做怎么能收钱但游客坚决让他收下,告诉他这是应得的报酬。老农这才意识到,原来一搞旅游,毛驴车也能挣钱了。此后他不但赶驴车,还买了一匹马供游客骑,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800多元。
旅游意识的形成让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使喀什的旅游从根本上跳出了从前“三个麻扎一个巴扎”的单一模式。喀什地区旅游局局长古丽巴哈尔告诉笔者,到2006年底,全地区旅游业注入的民营资本已经达到了1个亿,经营果园、民俗风情园、农家游、牧家游等的家庭超过100户,每年的总收入超过8000万元,成为喀什旅游的新亮点,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塔什库尔干时,我们去了一个搞定点旅游的家庭,主人叫依明江。我们去的时候,依明江正送十几个在北京大学留学的欧美学生出来。金发碧眼,穿着T恤的留学生们是来考察塔吉克民俗的,他们在这儿住了一夜,这会儿一个个推着自行车,背着背包,鱼贯着从我们面前走过。
依明江以前在县城开过柞油房和面粉厂,前两年乡里鼓励民俗旅游,他一盘算,就转让了柞油房和面粉厂,带着老伴和女儿专心搞起了家庭旅游服务。
到依明江家里来的游客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尤其喜爱他们的民族食品和民族歌舞,依明江就和村里的牧民约好,客人要吃帕米尔小山羊或者想看歌舞,他就随时去通知,要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宰好一只肉质鲜嫩的小山羊,请来五六个民间乐手,晚上,客人们吃着手抓羊肉,看着塔吉克传统的鹰舞,兴致来时,还能就着鹰笛、手鼓与塔吉克少女共舞一曲。
应该说,这种家庭旅游给依明江和牧民们带来了很不错的利益。去年一年,依明江就收入了大概1万多元,而牧民们的小山羊平时只能卖50元一只,客人们却往往能给到150至200元一只。请来的乐手表演一次歌舞,也能收到100至200元不等的劳务费。
看依明江家庭民俗旅游红火了,世代不肯经商的塔吉克人也动了心,目前,仅塔什库尔干乡就已经有了4个定点旅游家庭。
2006年,艾提尕广场还出现了两家民俗博物馆,颇具眼光的经营者共投入了大约1500万元的资金把喀什的古老手工艺、歌舞、饮食等等搜罗在一起,通过维吾尔族老艺人和美丽少女的展示让游客在最短时间里体会到喀什最浓郁的风情。从7月份开张到12月,就接待了3000多个游人。
应该说,旅游给喀什带来了新的生机,让人们重新体验到这个世界文化晴雨表的活力和张力。这个引得周穆王与马可波罗长久驻足的地方,这个自古繁华,自张骞通西域便已“有市列”的美丽富饶的地方,因为旅游而回到了从前,成为中亚、南亚的一个重要支点,因为想要了解中亚南亚,就不能不了解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