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形复杂,大体上西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红河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的面积是山地,仅有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云南省地跨六大水系。

漾濞石门关

在大理苍山背后的江边,有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清流飞瀑,奔泻而出,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周围巉岩壁立,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门关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开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后山,于1994年10月发现一处面积约16平方米的大型崖画,有动物、人物、果树、手掌银、房屋、追猎、圈舞等200余图,最大的画面约有1平方米,最小的约5平方厘米。经专家鉴定为青铜器时代的作品,并定名为“漾濞苍山崖画”,为研究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民族、宗教、艺术、生产生活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并成为人们观赏和游览的一大景观。
巍宝山

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县城。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主峰2509米,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所以巍宝山名闻遐迩,被称为云南道教名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这里又是南诏发祥之地,至今留下许多传说胜迹。
巍宝山宫观密布,蔚为壮观。其山分前后两边,宫观建筑布局总的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势显建于岩壁之间。
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也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 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蝴蝶泉

原名无底潭,在大理市周城北1公里处,滇藏公路西侧,苍山的云弄峰下。进入公园,缓步上坡,行约半里。即是一片成荫绿树,走过古朴的石坊,迎面有一块高约3公尺的大理石石碑,碑呈棱形,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侧刻有郭沫若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刻着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约三四十公尺,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宽约两三丈,有大理石栏杆,常有人掷金属钱币于池中,观其缓缓旋落或浮于水上。这就是“蝴蝶泉”。
洱海

苍山东麓是秀丽的洱海,洱海风光古籍记载称洱海为洱河、西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弥川、昆明池等。它两头窄,中间宽,略弯曲,形如人的耳朵而得名。洱海发源于洱源县的芘碧湖,源头出自罢谷山,北有弥直河注人,东南收波罗江水,西纳苍山18溪水,总径流面积2565平方公里,蓄水量3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11.5米,最深为20米。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的面积虽比滇池小,但它的蓄水量却比滇池大,相当于滇池的两倍。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素以“高原明珠”著称。呈狭长形,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的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让人领略那“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一般的意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