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宁波:480条河道提前一年告别黑臭
作者:张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1247  更新时间:2016/9/1 9:48: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张黎

在浙江省宁波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副处长李志明的办公室,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开电脑对记者说:“看,这是我们刚刚评出的宁波市十大生态环境整治亮点,‘480条问题河道提前一年告别黑臭’、‘全面推行河长制,7846条河道落实了管护领导责任’,两个与治水有关的项目都榜上有名且票数位居前列。”

“此次评选的结果由市民投票说了算,这无疑是对宁波水环境整治工作最大的肯定。”李志明欣慰地说。

2014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近3年来,深入推进垃圾河、黑河、臭河的整治工作,全市河道水质稳中有升,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严格水环境监管,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业重污染行业整治、河道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全面实现年初设定目标,污水治理工作总投资超过180亿元。

加强全流域治理,母亲河由“浊”变“清”

一路沿姚江岸边漫步,只见两岸栈道旁树木葱绿、花草芬芳,远处江上碧波荡漾、白鹭翩飞。

姚江,古名舜江,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就在姚江沿岸,在宁波人心里,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多年以来,由于在工业布局上没有充分考虑姚江水环境的承受能力,姚江一度污染严重。

“江水发黑发臭,别说游泳了,两岸居民都不敢开窗。” 李志明这样说。

立法治江,率先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削减排入姚江工业污染物总量,宁波市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沿岸重污染电镀、不锈钢酸洗企业实行关停、搬迁;加强沿岸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削减生活污染源;全面拆除网箱养鱼,消除养殖污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及行动,杭甬运河宁波段水质逐年好转,姚江水质改善尤为明显。

2014年姚江干流水质以Ⅲ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83.3%,百里姚江重现水清鱼跃的和谐景象。

细化责任,7846条河道“河长”全覆盖

在宁波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台账,上面详细收录了7846条河道的“河长制”全记录,每一栏里都清晰地标明责任河道,并配有负责人的手机号码。

为确保河道治理不反弹,宁波全面推行“河长制”,7846条河道落实了管护领导责任,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其中,市领导任河长的35条河道几乎全部是垃圾河、黑河、臭河。

无缝对接,构建“河长制”工作框架;调查摸底,编制河道综合治理方案;建章立制,出台“河长制”工作督查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宁波市河道“河长制”“六个一”管理模式全面建成,即一张电子地图、一套整治方案、一块河长公示牌、一套报送制度、一个督查办法、一套管理台账。

下一步,宁波将深化完善“河长制”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跨区域河道共治共管长效机制,形成宁波市跨区域河道共治共管实施方案。

不久的将来,宁波市河长指挥信息系统也将全面上线。李志明告诉记者,以后那本厚厚的台账将化身为手机里的APP客户端,以高精度河道治污专题底图为依托,为各级河长及治污管理人员提供了“作战图”。其中市级河道河长、执行河长、二级河长将充分利用APP落实河长巡河、指令下达、进度报送等相关管理制度,提高水环境监管能力。

组建治污机构,全力治理水污染

早在2014年2月,宁波市“五水共治”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治污水工作组”也相应成立,下设“治污水办”。市环保局也设立了局污水治理办公室,与市“治污水办”合署办公,一套人马。此后,各县(市)区、管委会也相应成立治污水工作机构,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治污水工作格局。

组建治污水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印发治污水年度工作计划,宁波的治水重点也逐渐明确:即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整治480条垃圾河、黑河、臭河;狠抓项目落实,完成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业重污染行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等重点项目;严格水环境监管,严肃查处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偷排漏排以及雨污不分等环境违法行为。

2015年,宁波市环保局部署开展了全市水环境执法月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7980余人次,检查涉水企业3620余家次,检查河道数356条,立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135起。联合公安部门侦破环境犯罪案件14起,刑事拘留14人。专项行动有力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一批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一系列举措使得宁波治水成效稳步显现。2015年12月,全面完成全市黑臭河道整治验收工作,实现“清三河”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污水治理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根据宁波市环保部门每周社会舆情统计,两年前全市有关环境问题的投诉中,有关水环境的问题占比43%;而到2016年4月份,投诉比例下降至20%左右,最低的比例达到6%。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