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昆明的城市“造水”启示录
作者:张丽  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点击数1693  更新时间:2010/8/6 8:58: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避免旱灾:一要下够雨,这靠生态——解决生态性缺水;二要接住雨,这靠水利——解决工程性缺水;三靠存好水,这靠环保——解决污染性缺水,即水资源因污染而失去使用价值。

  昆明的水资源严重不足,而缺水的主因就体现在上述三方面。

  2009年夏至2010年春,昆明遭遇百年不遇大旱。2009年昆明市全年降雨量为571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435毫米,比正常年景少了近50%,偏少幅度突破历史同期最少记录。水库、塘坝干涸,大小400余条河流断流,8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出现严重旱情。旱灾造成昆明辖区内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省、市、三资、民营等工业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以上。

  云南省气象部门近年研究显示: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趋势,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1950年至1995年,昆明年均气温在14.5摄氏度以下;包括昆明在内的滇中地区,最近10多年来是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如昆明城区平均气温升高了1.3摄氏度。随着气温升高,近30年来,云南夏、秋降水量减少。据云南省和昆明市气象部门预测,2010年昆明平均气温也将为16摄氏度左右,较建国以来年平均气温仍属偏高,降雨量在850至950毫米左右,较雨量正常年景属稍偏少。

  大旱,水资源短缺,成为昆明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制约性因素。

  近年来,昆明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建设,除了原有的各种重大意义外,还具有“造水”的巨大价值:创造正常降水条件。如果昆明生态环境好,昆明区域气温就会保持正常的低水平,同等大气候下降雨会增多。昆明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张丽采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