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江苏60年持续治淮成绩斐然 累计效益5800亿元
作者:陈刚 孙彬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236  更新时间:2010/10/23 12:29: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南京10月23日电(记者陈刚、孙彬)从“十年就有九年荒”,到旱涝保收“米粮仓”,经过60年的努力,江苏省在境内的淮河流域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挡潮、除涝、灌溉、调水工程体系,在控制水患、水资源保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步跨越,见证着新中国60年的治淮伟业。

    江苏省水利厅的最新统计显示,江苏治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35亿元,开挖土石方79亿立方米,建成4630公里流域性骨干堤防,修建各类水库402座,建设282座大中型水闸、166座大中型灌排泵站。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说,通过治淮,江苏省累计免灾及兴利效益约5800亿元,增产粮食2.85亿吨、棉花520万吨、油料440万吨,为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治淮以来,江苏省先后建设了新沂河、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兴建了三河闸、加固了淮河入江水道、里运河大堤等一大批治淮骨干工程。依托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先后战胜了22个洪涝灾害年、16个干旱灾害年、22个旱涝交错年,实现减免灾效益达1623亿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表示,目前,江苏境内淮河流域已形成由洪泽湖调蓄淮河洪水,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灌溉总渠分排洪水入江入海的防洪工程体系。淮河下游的泄洪能力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8270立方米每秒,流域性主要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曾经洪水到处泛滥成灾的淮河终于得以归槽东流入江海。

    江苏还始终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治淮由除害为主逐步转向除害兴利并重,建成了跨流域调度的水资源工程体系。江苏省先后建成了淮水北调、江水北调和江水东引工程。“江水北调”工程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龙头,以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输水干线,通过9个梯级、16座大中型抽水站逐级翻水北送。这三大调水工程体系实现了长江与淮河、沂沭泗水系的互联互通、互调互济,大大提升了淮北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保障能力,仅跨流域调水工程效益累计就达700亿元。

    在江苏淮河流域,通过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农业生产大为改观。60年来,江苏淮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14平方公里,建成旱涝保收田32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828万亩。大规模、高强度、持续推进的水利建设,为淮河下游“旱改水”、里下河地区“沤改旱”耕作制度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一地区如今成了江苏最重要的米粮仓。

    黄莉新表示,随着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统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和沿海开发,制定了沿海地区水利专项规划。新一轮治淮已经全面启动,江苏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能力,为建设淮河流域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