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利部长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水利部网站  点击数4742  更新时间:2010/12/9 11:15: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者:《规划》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矫勇:《规划》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紧密结合各流域、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节约保护、统筹兼顾、综合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的战略目标为: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节水水平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用水总量保持微增长,抗御干旱能力明显增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逐步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江河湖泊水污染有效控制,河流的生态用水基本保障,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120立方米、65立方米,均比现状降低5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55;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左右。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高峰力争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70立方米、40立方米,均比2020年再降低4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5提高到0.60;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基本达标。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抑制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逐步完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对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的分析,对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提出了哪些主要控制性指标?

  矫勇:《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形势,认为,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对水的需求及保障能力的要求将不断提高。综合考虑全面强化节水、水价等各项需水影响因素,预测2030年全国经济社会需水总量为719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城镇生活和工业需水有所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0.9%;农业需水基本稳定。为满足未来的用水需求,综合考虑现有工程挖潜和科学调度、新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措施,到2030年,全国多年平均总供水量可达到7113亿立方米,基本实现我国水资源供需紧平衡。北方地区平水年、南方地区中等干旱年基本保证不缺水,特殊干旱年经济社会发展不因缺水遭受大的冲击。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确定各行业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30年的用水上限,为国家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提供规划依据。比如,规划对我国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用水比例进行了设计,确保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河道内的生态水量,保护河流健康;对不同流域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用水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上限指标。到2030年,全国规划配置经济社会用水量7113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折算成水资源消耗量为461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57%,为未来水资源战略储备留有适当的余地。城镇和农村配置水量的比例由现状的31∶69调整到37∶63;城乡生活配置水量由现状的633亿立方米提高到1021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用水需要;全国工业生产配置水量由现状的1397亿立方米增加到1718亿立方米,在大力加强工业节水的基础上,基本满足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用水需要;为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全国农业配置水量由现状的3707亿立方米增加到4078亿立方米,在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的基础上,基本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用水需要。新增供水量中有40%直接用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用水。

  《规划》提出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一系列控制性指标,按照水资源可利用量实施总量控制,按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要求进行断面水量控制,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进行用水定额控制,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进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规划》研究论证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

  矫勇:《规划》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根据水资源配置成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科学安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出在水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具备建设条件、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库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建设必要的跨流域和区域调水工程,置换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善重点经济区、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流域和区域的水源条件,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同时,研究提出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水价政策、水资源监测、调度机制等具有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为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规划》在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及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主要提出了哪些对策?

  矫勇:《规划》从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特别是针对粮食安全、城乡饮水安全、城市供水安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能源基地供水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障措施。

  一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最为现实、最为可行的战略性选择。农业方面,通过综合运用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高效节水等工程措施和种植结构调整等非工程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节水能力;工业方面,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广循环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城乡生活方面,通过强化公共用水管理、合理调整水价、推广城市建筑节水技术、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与再生水回用等措施促进节水。到2030年,通过采取工程、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节水措施,全国可形成年均800亿立方米的节水量,既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促进节水减排。

  二是逐步构建国家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按照“三先三后”原则,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逐步构建全国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有效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适当建设一些区域性水资源调配工程和必要的水库工程,尤其是加强西南地区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抗旱蓄水能力。在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河流水系分布、工程布局特点、生态环境影响等基础上,因地制宜研究实施江河湖库水网连通,发挥河湖水系水资源调配功能。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逐步完善水资源调度体系,加强水库优化调度及梯级水库群水资源综合调度,统筹外调水和当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视生态调度,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

  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生态修复。保护水资源和修复水环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性任务。《规划》通过划定各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进一步对现有水源挖潜配套和适度开发新水源、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上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为维护河湖基本功能,全国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为8674亿立方米;规划期内通过水源置换等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约250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增加河道外生态环境建设用水,达到296亿立方米,比现状增加72%。

  四是加强重点领域和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规划研究提出了水资源保障对策与措施。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到“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有效改善我国城镇饮水安全状况,基本解决现状约1亿人和新增约2亿人城镇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在大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2030年农田灌溉供水量维持在3500亿~3800亿立方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方面,大力加强城市节水,合理调配区域水资源,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和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应急能力。保障重点区域供水安全方面,通过采取全面强化节水,着力提高水源调蓄能力,实施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利用力度等多种措施,保障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能源基地供水安全。

  记者:《规划》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矫勇: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规划》按照研究确定的用水总量、先进的节水定额、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等成果,建立关键指标控制性“红线”,完善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全国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和水权转换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制度,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维护河湖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严格规范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提高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调控能力;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及突发安全供水及水污染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风险管理水平。

  记者: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矫勇:《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从依法管水、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制,强化依法管水。抓紧开展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管理、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和水资源论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及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水情的水资源法规体系。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理顺执法体制为重点,推动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水事纠纷的预防和调处,维护正常水事秩序。

  二是改革体制,强化综合管理。完善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决策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统筹协调城乡水事关系,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要强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措施,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监管。

  三是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各类水工程的投资主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加大农田水利、水资源调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

  四是科学管水,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提高水资源科学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水文和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完善水文水资源预警系统监测站网,推进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前期工作。加强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预估技术和适应对策研究,建立和完善重大干旱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大力培养人力资源,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分工。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规划的实施,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把规划确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及主要任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组织责任体系和协调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以及监督规划实施;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