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北方地下水资源供需呈现巨大差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土部网站  点击数1856  更新时间:2011/1/15 11:04:5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我国北方11个平原盆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价项目,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分区评价,提出了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圈定了一批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

    通过10年的调查和成果集成,科研人员首次对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整体划分,将我国北方地区划分为松辽地下水系统区、黄河流域及海河—淮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区、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区、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等四个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10个一级地下水系统和56个二级地下水系统。

    调查显示,我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淡水每年可采570亿立方米,但实际每年开采366.3亿立方米,其中西北内陆盆地开采量为38.74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开采量为233.6亿立方米,东北平原开采量为94亿立方米。各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强度和程度极不平衡,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程度最高,达114%,深层地下水已严重超采,河北平原和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累计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60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最低,为8.9%。
 
    我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有多大?调查评价显示,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年天然补给量为967亿立方米。地下水淡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57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535亿立方米。东北平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平原)2010年供水均有盈余;而华北地区则供水紧张,2010年亏缺量达38.48立方米×108立方米,2020年亏缺量将高达91.24立方米×108立方米。

    科研人员指出,我国北方区域地下水系统表现出阶段性、渐变性和突变性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天然背景阶段,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天然降水和蒸发控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初期渐变阶段,局部地段开始集中开采地下水,形成局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场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为不稳定的突变阶段,这一时期,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超过0.5米/年~1.0米/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快速发展,补给急剧减少,水质突变,相关地质环境恶化,系统原有的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发生全面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稳定演变阶段,地下水开采量的控制,使得地下水位的下降呈明显的减缓趋势。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减少和开采量增加,导致地下水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演化。

    在总体评价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建议,北方各盆地平原首先要树立以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目标的战略思想,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以保护绿洲植被生态环境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战略目标;华北地区山西盆地以探索矿山水、岩溶水和高盐水合理开发,利用新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为目标,华北平原以保护良好的地下水环境为战略目标;东北平原以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