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云南省宣威市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及建设成效
作者:沈祥斌 邱…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2567  更新时间:2011/5/29 16:39:0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摘要:云南宣威市在“长治”工程实施中,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所在乡(镇、街)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采取的对策措施各有侧重:东部和南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经果林,以规模化、基础化为发展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中部和周边区域以抢救耕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为主,重点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加强水系配套,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北部地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行项目整合,大力改造退耕坡地和荒山荒坡,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质量;西部地区加强沟道治理,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介绍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思路、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长治”工程; 水土流失; 防治思路; 云南

中图法分类号: S1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179 (2010) 13-0059-04

Thoughts and achievement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in Xuanwei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SHEN Xiangbin,QIU Xuehua

Abstra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upper and middle Yangtze River, various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socio -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il and water losses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regions: in the east and south,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location superiority to promote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develop economic fruit forest and scale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putting the first on resc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basic survival conditions by the slope farmland treatment, strengthening auxiliary projects for water system, constructing basic farmland and increasing grain yield; in the north regions, mainly restoring ecosystem,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transforming barren hill and slope to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west regions, regulating gully. We introduce the thoughts,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Key words: major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upper and middle Yangtze River;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harnessing thoughts; Yunnan Province

1 项目区概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东北部,东经103°35′30″~104°40′50″,北纬25°53′30″~26°44′50″,全市土地总面积6 053. 2 km2。属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以高原中、低山剥蚀地貌类型为主。境内海拔920~2 868 m,相对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 4℃,多年平均降水量986. 1 mm。当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宣威市境内大致以326 国道为界,东部所有乡(镇、街道)和西部的落水、板桥两镇属珠江流域区,其余属长江流域区,其中“长治”工程项目区涉及5个乡(镇、街道) ,土地总面积1 606. 27 km2。

2 水土流失状况及成因分析

2. 1 现状

根据云南省2004 年遥感调查结果,宣威市“长治”工程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 606. 27 km2 ,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740. 31 km2 , 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46. 1%。其中轻度侵蚀489. 57 km2 ,占侵蚀面积的66. 1%;中度侵蚀181. 37 km2 ,占侵蚀面积的24. 5%;强度侵蚀58. 12 km2 ,占侵蚀面积的7. 9%;极强度侵蚀11. 26 km2 ,占侵蚀面积的1. 5%。项目区内年土壤流失量296. 35万t,土壤侵蚀模数1 845 t/ ( km2·a) 。

由于特殊的地质、土壤条件,项目区水土流失较强的区域主要是坡耕地、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流失类型主要以面蚀为主,有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深沟切割—破沟的形成过程。每逢暴雨过后,沟道两侧崩塌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河道淤积,河床抬高。

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为: ①量大面广,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740. 31 km2 ,占整个项目区的46. 1%,即使总体植被条件较好的疏林地,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面蚀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③季节性强,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越大,雨季(5~10月)降雨占全年的83% ,最大日降水94. 7 mm,短时暴雨突出,表土侵蚀严重; ④破坏性大,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土地石化严重,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生态灾害发生,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内水旱灾害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5 a一旱,发展到80年代的3 a两旱;洪灾从9~10 a一次,缩短到5~6 a一次。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的情况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几乎年年出现,只是轻重程度不同。

2. 2 成因分析

(1) 地形、地貌因素复杂。项目区以山区为主,受牛栏江、小江及其支流切割,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河流迂回曲折,地形、地貌因素复杂多样,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2) 气候、土壤条件特殊。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6. 1 mm,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光照足、蒸发大、降水少,其间平均降水为164. 3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6. 7% ,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至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猛增,其间平均降水量821. 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3. 3% ,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 mm,强降雨集中,容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对地表冲刷严重。项目区土壤以石灰岩红壤为主,土质疏松,抗蚀性差,加之当地春旱突出,土壤在持续干旱和阳光暴晒下,风化严重,一遇暴雨,表土呈层状剥蚀,伴随滑坡、崩塌等重力性侵蚀,危害严重。

(3) 人口、资源矛盾突出。宣威市属云南省人口大市,全市辖26 个乡(镇、街道) ,总人口144. 2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 94万人。由于人口多,为解决温饱问题,陡坡开荒、过度砍伐等情况屡禁不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3 防治思路及对策措施

3. 1 防治思路

宣威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实施了“长治”4, 6, 7期工程,对22条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其间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治理思路也在不断调整转变。“长治”4期工程中,宣威市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工程、生物、农业等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长治”6期工程,由单纯治理水土流失转向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起抓,突出经济效益作用。“长治”7期工程,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水土流失治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建成一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群众欢迎的民生水保工程。

项目区总体防治思路为:①贯彻生态优先的水土流失治理原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土流失防治的最根本目的是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项目区治理中,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治理的基本目标,措施配置以此为先决条件。②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宣威市共有人口144.25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0.1%,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大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耕地比重大,分布零散。整合耕地资源,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提高耕地产出率,是遏制随意开垦,实现“双保”(保粮、保土)的重要措施。③突出以水为主线的治理方略。宣威市地处滇东北,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高水低,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水旱灾害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治理水、运用水是提高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④坚持以开发促治理的防治模式。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宣威市“长治”工程始终把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了治理区农民增收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项目区群众开展治理的积极性。⑤将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有机结合。宣威市在“长治”工程规划设计中,认真听取项目区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比较关心的生态问题,并将治理与改善当地基础条件有机结合,激发了群众投劳的积极性。特别是“长治”7期治理工程中,将地间便道和村间道路结合、坡面水系和人畜饮水结合、溪沟治理和排涝沟渠结合、经果林和地方产业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项目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3. 2 对策措施

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所在乡(镇、街道)和各流域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各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的对策措施也各有侧重:

(1) 项目区南部和东部利用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经果林,以规模化、基地化为发展方向,发展生态型农业,帮助群众奔小康。

(2) 项目区中部及周边区域以抢救耕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为主,重点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加强水系配套,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由于本区土地石化严重,耕地资源有限,土层瘠薄,为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化,对小块坡地进行改造整合,将25°以下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配置坡面蓄水池、截(排)水沟、排(灌)渠等小型蓄、引、灌、排工程,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3) 项目区北部,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行项目整合,大力改造退耕坡地和荒山荒坡,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质量。

(4) 项目区西部加强沟道治理,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

4 成效

宣威市自1998年始先后实施了“长治”4, 6, 7期工程,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2. 8 km2, 其中:坡改梯1 866. 0 hm2 , 水保林5 662. 5 hm2 ,经果林2 678. 0 hm2 ,植物篱12. 0 hm2 ,实施封禁治理16 725 hm2 ,保土耕作4 337 hm2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塘堰整治21 座, 建蓄水池(窖)1 830个,沟渠、引水管路276. 5 km,沉沙池94个,谷坊1 452 座,拦沙坝75 座; 建沼气池120 个,省柴灶40口,修地间道路29. 7 km。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725. 4万m3 ,群众投工301. 8万工日。共投入资金2 462. 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 892. 3万元,地方配套570. 1万元。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宣威市“长治”工程项目区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

(1) 生态效益充分体现。通过“长治”工程的实施,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基本上都建立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蓄水保土效果明显,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项目区林草植被面积较治理前增加了51. 1 km2 ,对地表保护作用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增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近63. 7万t,增加拦蓄径流3 231. 4万m3 ,有效减轻了下游防洪治淤压力。此外,由于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工程拦、引、蓄坡面来水,削减洪水流量,对坡面土壤的保护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社会效益卓有成效。“长治”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内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区土地利用更趋合理,耕地产出率提高,缓解了人地矛盾。通过引导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内经济实力,有效减少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治理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人们的现代农业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流域的开发型治理,带动了解宣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长治”7期工程的马龙沟小流域治理,针对当地土地石化严重、村间道路不通、人畜饮水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实际,坚持治理与改善当地基础条件结合,利用当地石料方便的特点,建成石硬梯地50. 5 hm2 ,修地间便道3. 8 km,建水池4个,安装引水管路、修排水沟共18. 1 km,溪沟整治0. 5 km。使当地实现了“三通”(水通、电通、路通) ,“二增”(增产、增收) ,“二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宣威市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以建精品小流域为目标,创建出了一批典型示范样板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治理工作的带动,项目所在西宁街道加大投入,筹集资金41万元,大力改善流域内道路、沟道治理工程,与治理工作形成合力,使小流域治理程度高、质量好,得到推广,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宣传辐射作用。从“长治”4期工程开始,宣威市对坡改梯、经果林地间配水技术不断总结,摸索出灌桩取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投资省、占地少、运用方便,很快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3) 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宣威市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共修建坡改梯1 866 hm2 ,修建排灌沟渠、安装引水管道276. 5 km,“长治”工程项目区基本农田增加,项目区内均实现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 067 hm2 以上,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基本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据统计,宣威市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每年可增产粮食1 739. 1万t,每年实现农业人均增粮149kg。共发展经果林2 678 hm2 ,而且随着水保林、封禁治理的实施,木材产量也逐年增加,林业产值实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的良好局面,项目区内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测算,宣威市“长治”工程平均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 341. 8万元,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19 565万元增加到24 791万元,增幅26. 7%;在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897 元上升到2 541元,平均增加1 644元;项目区贫困人口从治理前的1. 32 万人减少到0. 52万人,脱贫人口0. 8 万人。随着道路、水系配套、溪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耕地、村庄得到保护,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方便了群众耕作,节约劳力,群众投入第三产业的时间增多,间接效益明显。宣威市在治理中,积极推行开发性治理,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依托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走出经济发展之路。如“长治”4期工程的得卡小流域治理,扶持当地大户承包荒山13. 3 hm2 (200余亩) ,发展经果林, 种植板栗, 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 万余元。“长治”6期工程中杨梅山小流域,引导、扶持大户参与治理,承包荒山33. 3 hm2 (500亩)发展经果林及养殖业,栽植优质桃、李、梨、板栗33. 3 hm2 ( 500亩) ,加上养殖业及发展农家乐,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0 余万元。

(4) 监督管理逐步规范。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宣威市把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作为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先后出台印发了《宣威市贯彻<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宣威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及程序的通知》、《关于贯彻实施<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划分并公告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三区”。2007年宣威市委、政府批准成立了水政、水保执法大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有声势、有力度、有影响、有实效。通过加大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的执法检查力度,增强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的自觉性,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 有效遏制了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为《水土保持法》的全面贯彻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宣威市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摸索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防治思路,总结出不少成功的防治经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云南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云南省水土持工作先进县”等荣誉。2000年,宣威市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西宁街道的得卡河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宣威市水土流失状况依然严峻,地方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足与防治水土流失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沈祥斌,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